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正文

從台灣歷史探討中共軍事封鎖台灣海域危機

2022-08-05 00:27 作者:陳偉之   來源:陳偉之   閱覽:


陳偉之  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八月4 日起,在台灣海域實施為期三天的海、空軍事演習,這是自1949年中華民國撤出大陸、據守台灣以來,雙方最具戰爭威脅的一次軍事對峙,台灣處境顯得岌岌可危。

  然而,台灣處於類似的危機狀態,古已有之。台灣是於1683年納入清朝版圖成為中國疆域。惟不論是昔日西方列強佔領台灣,企圖窺伺中國大陸,抑或日本軍閥帝國割據台灣,企圖作為南進東南亞基地,台灣始終是中國危險的地區之一。

  直至今日,美國仍企圖連結韓國、日本、菲律賓等等東南亞國家,外加利用台獨份子勢力,形成圍堵中國的海上鎖鏈,迫使中國困居東亞大陸,跨不出太平洋海域。

  其實,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臺灣脫離中國大陸的治理已經超過百年,而有著漸行漸遠的氛圍;特別是,國民黨在台灣再次失去政權之後,新執政的民進黨刻意推進「去中國化」,驅使心懷大一統中國的人士非常憂慮台灣今後的走向。

  無論如何,台灣人的文化迄今仍然保持中原文化的精隨,例如,中原傳承的農曆春節、端午、中秋,始終是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依循古禮慶祝;又例如,祭祀民族英雄關公、岳飛的廟宇,香火裊繞、處處可見,他們忠肝義膽的精神,成為人民高度推崇的「民族正氣」。

  日本軍閥割據台灣之初,一位遠從印尼返回台灣的年輕華裔羅福星,因為參加苗栗地區抗日活動而遭日本警察處決,苗栗地區客家人為了紀念這位抗日英雄,將苗栗市區的一座山命名為福星山。

  出生台灣銅鑼的清朝進士丘逢甲,面對清朝割讓台灣,感慨的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詩句,隨後返回廣東蕉嶺老家,終生從事教育救國。台灣有一所私立大學取名「逢甲大學」,就是為了紀念他的愛國情操。

  台灣先民大多移民自福建或廣東,他們始終心懷中國,上述羅福星、丘逢甲即是明顯例子。作者認為這是海外華人的特徵之一,台灣人也類似「海外華人」的一支;許多台灣人都對大陸故鄉有著千絲萬縷的牽掛情懷。

  文獻顯示,華人移民海外多為環境所迫,他們是弱勢的一群。因此,有著共通的屬性。例如早年移民台灣的先民有一大部分是「沒落的貴族」,他們因為大陸改朝換代而逃至台灣避難;這些人因此最怕別人出賣自己,從而也產生了極強的恐懼心理;這些沒落的貴族為了表彰忠肝義膽的精神,四處建立關公廟、岳飛廟,警惕人們不可出賣同志。

  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國共內戰失敗後,在台灣復行視事撐起中華民國一片藍天,同樣有著類似「沒落的貴族」的心情,他要求人民效忠黨國,支持反共復國大業;因此,廣建忠烈祠祭祀為國犧牲的將士,實乃一脈相承的哲理。

  然而,蔣氏父子治理台灣近四十年,終就壯志未酬身先死,埋骨他鄉。後繼的國民黨領導人轉而更加關切台灣的自主性,民進黨更以「反中仇中」號召選民獲得執政地位。從此大一統的思想開始出現裂痕,不僅成為島內政治分裂的因子,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譴責分裂國家的口實。

  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兵臨城下,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岌岌可危,台灣當局始終懷抱美國救援的夢想,得到的卻是白宮發言人信誓旦旦強調「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始終不變絕不支持台灣獨立」;不論記者會上各國記者如何提問導致台海危機的原因,不答就是不答。

  但以美國為首的G7(世界七強)外交首長透過聯合聲明,希望中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台海爭議,可知這些國家都承認今日台海對峙是中國內戰的延續,但不希望以軍事手段強迫統一。

  過去鄭成功、蔣介石分別領導國人從荷蘭、日本人手中,奪回台灣寶島,功績必將流傳千古、為人仰望;今日台海對峙是為國共內戰遺緒,當屬兄弟鬩牆,不同於外來侵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實力大增,但中華民國建設也有其傑出成就;相信兩岸領導首長們,都能睿智處理這次台海危機,不使兩岸陷入萬劫不復的災難。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