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正文

珍惜台灣再創21世紀海上絲路文明(二)

2022-08-27 09:55 作者:陳偉之      閱覽:



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台海危機再次躍上國際新聞版面,世人大多不希望真的引發戰爭,破壞了既有和平。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新發布的對台政策白皮書強調,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台灣的發展空間將會更為寬廣,而且有利於亞太地區及世界和平發展;所言甚是。

  本文強調從歷史看台灣,當會發現中國崛起需要台灣,台灣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從而東南亞、東北亞都會受惠。因此有關台海兩岸統一問題,仍然需要付出時間,切莫一時衝動,鑄成大錯。

  美國學者Levathes(1994)的研究指出,十五世紀末(1492)當葡萄牙海上冒險家達嘎瑪領航的三艘小船繞過南非好望角,抵達今日東非蒙巴薩(Mombasa)等地時,當地居民就已經告訴他「好久好久以前,東方白鬼(指鄭和艦隊人員)就曾到過當地,船隻旌旗遮日…。」

  達嘎瑪當下一想,華人既可橫跨印度洋西來,他當然也可以勇闖印度洋前往東方。達嘎瑪後來果真成功抵達印度西南岸的卡利刻特(Calicut)─一個鄭和曾經住紮的印度洋據點;他的追隨者最終穿越麻六甲海峽,並於1540年抵達台灣海峽,驚呼台灣為「福爾摩沙」,台灣於是躍上近代國際舞台。

  這個故事說明,華人於東南亞及印度洋,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從未間斷;他們既是早期開鑿海上絲路的英雄,也是後期西方列強殖民東南亞的苦力。前後因為這些海外華人的中介,海上絲路才能綿延不絕。

  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後,明朝因為調集人力、財力阻擋清兵入關,放棄了海上絲路的經營;及至滿清入主中原,不識海洋資源的重要性,復因擔心鄭成功據守台灣(1661~1683),反清復明,從而採取大陸沿海居民內遷卅公里的策略;從此海上絲路的前景完全落入西方列強手中。

  作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後,海外華人已成棄民,完全得不到朝廷的保護。文獻顯示,位於印尼婆羅洲由廣東客家人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共和國」,當荷蘭殖民印尼意圖兼併之際,曾以外交電文試探清廷的立場,不料清廷竟以化外之民、不受朝廷保護回應,坐實了荷蘭兼併「蘭芳共和國」的野心。

  這個情況一直到中華民國成立(1912),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推崇華僑為革命之母,並制定護僑政策之後才得以改善。其後中國歷經抗日、內戰,依然牽動海外華人人心,中華民國退居台灣後,仍致力護僑,確曾贏得許多海外華人向心。

  台海分治幾十年過去了,當前兩岸都有著傲人的成就,中國統一大業如果此時過於躁進、不惜武力相向,豈不枉費兩岸國人好不容易創造的成就,卻讓歐美政客看笑話,中國人幾百年來為了台灣還是大大出手了。

  前文論及台灣曾是華人移民「海外」最大的據點,在台灣的華人歷經荷蘭、西班牙及日本列強的統治,始終維繫中華文化。這個源頭必須歸功於明末鄭成功、鄭經父子經略台灣,興辦儒學、開科取士的貢獻。至於蔣介石父子在台灣經營卅八年,勵精圖治、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亦當珍惜。台灣因此必是中國領土無疑。

  海外華人類似的貢獻在今日東南亞各國依然不遑多讓,以馬來西亞為例,迄今該國境內完全由華人自籌經費開辦的華文小學,還有1,200多所、中學還有60所,不惜一切要將中華文化傳承海外。或許他們也多麼希望能夠加入中國懷抱,但他們能嗎?

  中國自從2013年起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政策重點之一即在協助東南亞各國的基礎建設、改善民生;然而,作者認為海上絲路的復興有待台灣及東南亞華人進一步合作,同時友善擴及當地土著經貿發展,才能促成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敦親睦鄰。

  台海對峙既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算得上是甚麼嚴重的外力干涉? 如今西歐國家擔心台海發生戰爭,拖垮世界經濟,竟派出戰機參加以澳大利亞為基地的軍事演習,企圖威懾中國,這又算不算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

  因此,台獨主張有多大影響? 實際外力干涉是甚麼? 常在一念之間,因此所謂「堅持做好以非和平方式,應對外部勢力干涉」;即非得武力完成統一事業,仍得深思再三。

 

作者: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