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正文

試從海洋中國視角化解台海危機(三)

2022-08-31 22:56 作者:陳偉之      閱覽:

 

 

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中國人幾乎忘記了台灣在兩岸經貿發展中,曾經做過的偉大貢獻;今日一個台獨主張就將引起兩岸火拼,怎麼對得起全球華人寄望祖國強盛? 作者希望台海兩岸當局早日朝向「止戈」擘劃,爭取全球華人重視「海洋中國」發展,協助中國從陸權國家走向海權國家邁進。

  關於台灣在中國海洋世紀發展曾經做過的貢獻,中國時報記者徐宗懋出版的《台灣人論》[u1] ,有著如下深刻的探討:

  鄭成功的海洋思想明顯比傳統思想高明之處,在於他瞭解海洋貿易可以帶來豐厚的經濟力量,也可提高公益水準,海權力量擴張可以進而威脅大陸,島嶼也就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與荷蘭人的一戰證明了鄭成功當時無論在戰艦規模、航海技術、作戰技巧、洋務情報,均不遜於西方人,甚至略勝一籌。

  但是能夠創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台灣經濟奇蹟,則與民國三十八、九年隨著中國國民黨政府大舉撤退來台的各界人士,勵精圖治,有著密切關聯。有著台灣科技之父尊稱的中華民國前經濟部長李國鼎曾經指出,台灣經濟發展中過去的幾個階段,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也就是政府迫於當時的國內外困境,別無選擇的必須自力更生,開創出一條國際生路。這個情形相對於荷蘭、日本據領台灣只是為了獲得殖民利益,當然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儘管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但是接踵而來的國際競爭,尤其是臺海兩岸情勢的變化,卻也面臨了新的問題與挑戰。

  曾經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的李誠在一次國際會議中發表的「台灣的經濟與國際角色」[u2] 論文中,指出台灣乃是海島形經濟型態,特別依重對外貿易及外人投資,因此一面必須加強本身的公共建設,爭取外人在台灣設立營運中心,展開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經貿活動;另一面,台灣為了拓展對外貿易空間,必須加強對於歐洲及其他地區的經貿往來,而其方便之門,莫過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藉以獲得與世界各地平等經貿往來的機會。

   其中,就努力使台灣成為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營運中心而言,台灣就具有相對的優勢。這項優勢就回到了「海洋中國」引導及協助「大陸中國」發展的本題上來了。

  198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使得許多中小企業在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的考量下,不得不到東南亞各國另闢天地,從而成為東南亞各國主要外資來源。同時,台商也加入了正在蓬勃發展的東南亞華商經貿網路,因而獲得更加寬廣的經貿空間。

就在此時,中國大陸也在鄧小平主政之下,採取了改革開放的經貿政策,積極爭取外來投資、發展經貿。台商於是又紛紛闖入這個曾經隔閡又敵對的陣營,拓展他們未知的經貿空間。這個現象持續至今仍在發展之中。

總之,台灣豐富的海洋世紀經驗,及其固有的移民精神,正是過去四百年來創造台灣今日奇蹟的主要動力,它的奮鬥過程及光榮成就,不僅開啟了海洋中國的新紀元,而且已經透過對中國大陸投資、引進現代科技及經貿機制,實質的引導並協助中國大陸落實現代化建設。

遺憾的是,以上所述諸多的台灣貢獻,卻抵擋不住台獨主張的威脅。台海眼前的軍事對峙,更是一項要命的危機;但是深入一想造成台海危機的原因,不是源自台灣本身;反之,居多源自美、日政客,一但戰爭開啟,正好中了這些政客陰謀,因此仍要重複強調余英時提醒的話:「為什麼同樣是共產國家,更早進行經濟改革的蘇聯,卻沒有像中國大陸現在這樣的經濟發展呢?原因是蘇聯不像中國有著遍佈全球的華僑,大量的資金都往回跑…」。

  作者認為台灣是海外華人的旗艦,相信只要「海洋中國」、「大陸中國」相互結合,則中國新紀元庶幾可成,而穩定的亞洲及繁榮的世界必能實現。而這項信念不但有賴台灣當局全力以赴,更有賴中共當局珍惜推崇,始能相輔相成,臻於至善境界。

 


 [u1]4李國鼎,TAIWAN’SECONOMICDEVELOPMENT:EXPERIENCES AND STRAGEGIES,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三卷第一期 政治大學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研究所印行,臺北,第二十三頁。

 

 [u2]5李誠 TAIWAN’S ECONOMY AND ITS INTERNATIONAL ROLEINDUSTRY OF FREE CHINAAUG1993P33-35

 

作者: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