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正文

台灣與東南亞閩客華人本是同根生(一) 當應跨國合作共創彼此繁榮

2023-02-10 23:46 作者:陳偉之      閱覽:



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東南亞各國遍布華人,以個別國家而言,印尼華人總數最多;以人口比例而言,新加坡華人比例最高。但作者認為這些數據無關宏旨,重要的是,這些華人幾乎存在東南亞的每一個角落,才是我們應該珍惜的人力資源。

  一位路透社記者跑遍印尼各地,她說無論再多麼偏遠的山區,都可以看到經營雜貨店的華人身影,簡直不可思議! 值得大家思考的是,這些分散在東南亞各地的華人人力資源,曾經在東南亞經貿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文要探討的是台灣人與東南亞華人的關係。早年台灣的先人移民,最多的是閩南人、客家人;從這個角度觀察,作者認為今日大部分的台灣人,均可從地緣、血緣找到與東南亞華人之間的親屬關係,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閩南人具有的冒險犯難精神,被視為是得以開創十七世紀「閩南海上帝國」的動力。曾在聯合國任職多年的台灣人湯錦台,他出版的《閩南海上帝國》一書,即十分稱許閩南人在東南亞海域建立的諸多豐功偉業。

  其實到唐代為止,中外海上交通至少已有七百年以上的歷史,西漢時期的南越國(西元前196-111年)是迄今發現漢朝最早從海上對外貿易的地區。到唐玄宗開元二年(西元714年)廣州開始設置市舶司,檢查出入外國商船。

  然而,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卻改變了廣州的國際通商優勢。因為黃巢亂軍攻陷廣州,屠殺了許多阿拉伯的貿易商。在往後一百多年當中,泉州慢慢積蓄海洋發展的實力,終於迎頭趕上,成為盛極一時的國際貿易大港。

  進入十七世紀以後,隨著葡、西、荷、英四國在亞洲競爭的加劇,和貿易數額的成長,作為歐洲人對華和對亞洲貿易所不可或缺的閩南海商勢力,也急遽膨脹起來,明末鄭成功驅趕佔據台灣的荷蘭人,即是顯例。

  這些閩南海商在各個港口或港市建立了本身的據點,形成一個遍布南海四周的閩南海商網,不斷吸引更多的閩南海商與移民到來,為熱帶經濟作物和自然資源的生產與開發,提供了必要資金與人力,並支撐了當地對歐洲與對華遠洋貿易的發展。

  此外,閩粵贛結合地區俗稱的「客家人」,在東南亞同樣也有著十分卓越的成就。日本作家松本一男在其所著的《客家人的力量》一書中指出:一般認為中國人將活躍於二十一世紀。但中國人核心就是華僑,即所謂的「華人經濟圈」。而且,成為華僑主流的是客家人。

  松本一男看重客家人,根據的是中國大陸的鄧小平、台灣的李登輝、新加坡的李光耀、菲律賓的柯拉蓉、泰國的塔信等等政治領袖,都是客家人後裔而來;他指出主掌東南亞各地經濟牛耳的華僑,其中客家人在各個地方「都保有穩定的勢力」。

  例如奠定今日馬來西亞吉隆坡開發基礎的葉亞來,也是廣東梅州客家人。至於以東南亞發行量甚高的「星島日報」為例,指出創辦人就是在緬甸經商成功的客家人胡文虎,而該報社的記者大多數也是客家人。

  另一位日本作家高木桂藏,稱客家人具有「扭轉逆境的客家生存智慧」,而這個智慧源自「主」、「客」之別:居住在島國、日本的我們,對於「主」、「客」的關係毫無關心。對「客」的悲哀,可說較為鈍感。因為徹底站在「客」的立場的經驗少之又少。因此,在際遇不佳或者逆境之中便顯得相當脆弱,缺乏將「客」逆轉為「主」的動力。

  高木桂藏希望以此著作提醒生活在現代、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的日本人,即處於「逆風時代」的日本人,能夠從「客家意識」中好好學習「主」、「客」之別的相處之道,逆爭上緣。

  作者引用上述兩位日本作家的著作,突顯客家人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是本於台灣也有眾多的客家人,如果能夠透過「客家情結」凝聚台灣與東南亞客家人的鄉情,一起打拼,必能促成更大的團結力量。

  台灣人不該忘祖,不論是閩南人或客家人後裔,都要懂得珍惜同屬閩客地區移民的海外華人,同時找到進一步合作的契機。
 

作者: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