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正文

台灣與東南亞閩客華人本是同根生(四)應多利用現代媒體加強聯繫厚實感情

2023-02-19 21:49 作者:陳偉之      閱覽:


 

                
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台灣學者薛雲峰的研究顯示,客家人來台時間不一定比閩南人晚,但來得早也不表示來的人就會比較多;關鍵是,後來驅逐荷蘭人的鄭成功是福建南安人,遷台部屬自以閩南人為多數。

  相對的,今日隸屬馬來西亞的沙巴、沙勞越的華人,則多數是客家人。

  先就沙巴而言,這是因為清朝中期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許多參與起義的客家人,透過香港的巴色教會的協助,偷渡到同屬英國人殖民地的婆羅洲沙巴境內。

當地牧師張德來蒐集了當年客家人移民沙巴的資料,出版《沙巴的客家移民實驗》一書(2007),述說了客家人移民開墾沙巴山區的故事;如今年輕人紛紛離鄉到城市工作,山區人口日漸凋零,令人感概萬千。

  作者曾到沙巴位於深山的根華中學招生,與當地仕紳聊天才知他們竟是太平天國客家人的後裔。如今根華中學尚有數百位學生,在接受傳統的華文教育之後,不少學生表示想要到台灣升學,而幫助他們的正是曾經在台灣留過學的學長、學姊們。

  次就沙勞越而言,廣東客家人羅芳伯曾於西元十八世紀,在今日印尼所屬的婆羅洲西部地區建立了「蘭芳共和國」,招募大批鄉親前往開礦。隨後引起殖民爪哇的荷蘭人的注意,並以武力吞併「蘭芳共和國」,逃難的客家人於是一部分轉往新加坡等地發展,一部分順著沙勞越河遷往古晉避難。

作者前往招生時曾沿著沙勞越河逆流而上,參觀上游客家人遷徙時期的過度村莊,如今仍然住著許多客家人,而首府古晉保有三所華文中學、近千位學生,呈現道地的客家人社會,並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

  再就東南亞閩南人而言,一位居住於印尼棉蘭的陳姓年輕人,因為會說國語而擔任導遊。他說第一次在台北士林夜市閒逛時,以閩南語問了販商一碗「花枝」多少錢? 老闆因為正忙,翻了個白眼回答「不會自己看嗎?」「我看不懂中文!」陳姓青年導遊的回答,兩人一時愣在那裏、不明所以。

  資料顯示,漳、泉閩南人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移居今日蘇門答臘、馬來半島、泰國等地,他們的後裔能說國語,陳姓導遊告知是受惠於新加坡的華語電視節目之賜,但並不認識中文,會說閩南語是受家庭影響。

  類似陳姓年輕導遊的案例,作者在印尼亞齊、萬隆、雅加達、泗水招收華裔學生時都曾遇到,這是因為印尼政府禁止華語文造成的後果;但是近年已經大幅改善,華文報紙、華語廣播、華文補習班,可謂比比皆是。

  馬來西亞的檳城、麻六甲,以及新加坡,也是閩南人的聚居地,甚至當地的華人社區建築物,例如門前騎樓走廊、三合院組屋,都保留著閩南風韻。鄰近吉隆坡的巴生港華人講的都是閩南語,還辦有華文學校。

  菲律賓馬尼拉的王彬街,曾經是海外閩南人聚居的最大據點,雖然歷經西班牙殖民政權三次屠殺,迄今當地閩南人風光依舊、豐衣足食。靈惠中學是馬尼拉閩南人辦學最悠久的華文學校,已經開辦大學部,但是小學部仍設有閩南語課程。

  靈惠中學陳校長說,他們的學生很辛苦,必須學習菲律賓話、英語、華語,還有閩南語,所以書包特別大。學校體諒學生負重,連樓梯都做成滑梯狀,方便學生拖曳書包。

  以上林林總總的小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不時感嘆他們移居海外的艱辛。相對的,身為台灣人真的是很幸運,自己當家作主,不像移民到東南亞的客家人、閩南人後裔,總有著「寄人籬下」的感覺。

  作者從而不時想著能為他們做些甚麼事情? 不料,民國89年才成立的「台灣宏觀電視」,卻在民國106年底結束,令人嘆息! 這個原隸屬僑務委員會藉以擴大提供海外華人資訊的衛星暨網路電視,因為受限政府預算不足,竟然宣布停辦,改成網路點選媒體。

  其實,東南亞各國有線與衛星電視正在蓬勃發展,既有台商也有華裔在當地從事相關事業,台灣當局理應透過現代媒體增進與東南亞華人的聯繫,厚實雙方情感、尋找合作契機才是!

 

作者: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