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正文

試探東南亞華文學校的教育本質

2023-11-07 11:59 作者:陳偉之      閱覽:



台灣玄奘大學榮譽教授 陳偉之

  海外華文教育的本質是甚麼? 是在國外延續中華文化,還是造就海外華裔人才? 很遺憾的是,海外華文教育經常被當成政治問題辯論,甚至被指責是造成新興獨立國家認同的障礙!

  猶記得兩年多前,馬來西亞首次出現政黨輪替之後,執政的「希望聯盟」政府突然宣布,將對當地的獨()立華文中學撥出1,500萬馬幣特別預算,協助62所的獨立華文中學辦學。

  然而,這個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引起馬來西亞華人組成的馬華公會、行動黨,各自宣稱是他們爭取到的這筆款項,同時指責對方邀功、搶功;頓時成為喧騰的政治話題,鬧得不可開交。

  其實,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早已成為政治話題,因為馬來西亞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之後,新政府為了整合全民國家觀念,在1961年頒布的「教育法」,即以一種教學語言、一個教育制度,企圖消滅華文教育。

  當時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工作者聯盟主席林連玉的領導下,境內部分華文中學決定自力更生、繼續辦學,幾十年下來,成就非凡;作者前往招生時,看到師生教習中華文化,總是十分激動。

  據說,馬來西亞華人就讀華文中學,逐漸成為華人族群認同的圖騰;換言之,獨中教育的本質已從最初的重視教育、保障教育,變成了當代馬來西亞華人民族主義的象徵,使得跨越多元族群文化的教育理念無法實現。

  但是,為何政黨輪替後的馬來西亞新政府卻願意補助獨立的華文中學呢? 原因是「希望聯盟」為了爭取華人選票,兌現競選期間的支票罷了。

  全球海外華人估計多達6,000萬人,東南亞各國普遍存在大量華人,各國大選期間為了爭取華人選票,從而支持華人社團、華文教育的競選支票,都有機會一一提出。

  作者過去十多年曾參與台灣各個大學招收東南亞學生的教育展覽活動,或直接進入偏遠的華文學校進行招生宣導,得到的華文學校印象如下:

  印尼在前總統蘇哈托執政卅多年間,華文學校全面停辦,華文書籍不得閱讀,還鼓勵華人更改成印尼人姓氏。直到1998年蘇哈托下台後,華文教育又重新繁榮起來,連幼兒園都出現了。

  柬埔寨在1970年代因為赤柬當權,沒收了華文學校資產,迫使全面停辦,但在1990年代後,柬埔寨政局走向穩定態勢,華文學校開始復萌,諸如創辦百年的金邊市端華學校,又吸引了上萬學生就讀。

  緬甸華文學校則在1970年代尼溫執政期間停辦,其後在緬甸華人的努力之下復辦,其中位於曼德勒的孔教學校如今擁有學生三千多人,還在持續擴大經營規模。緬北地區更是華文學校林立,規模雖小,卻肩負起國民教育的重擔。

  作者曾在越南河內參觀由台灣人經營的華文補習學校,吸引許多學生就讀,但在華人聚居的胡志明市堤岸地區,名為崇正的華文學校仍然關閉,但是鄰近的廣東、福建移民建設的廟宇,依然香火鼎盛。

  菲律賓華文學校情況似乎好些,沒有受到過多政治壓迫,馬尼拉市的靈惠學校、菲華學校,還有宿霧的中華學校…,都有看到來自台灣的教師任教,有的學校的校長還是由台商夫人擔任。

  回顧以上故事,不得不指出:海外華文教育看來是無法與政治問題脫鉤的。因為東南亞國家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面對整合境內多元民族國家觀念的挑戰,華文學校存廢必然是個政治問題。

  泰國可能是一個例外,由於泰國王室一直採取寬容的包容政策,反而導致移居華人順利融入泰國社會;如今還在中學開設中文課程、在大學設立中文學系,鼓勵學生學習,應是一項具有遠見的政策。

  作者認為隨著全球移動人口越來越頻繁,移民的教育問題必須重新審視,特別像是華人移民南洋的歷史,是一個無法抹滅的過程,想要徹底消滅他們落地生根帶來的文化傳承信念,恐怕吃力不討好。

  反之,東南亞各國如果能將華文學校導向培育少數民族人才,同時納入類似在各國設立的國際教育機構的範疇,相信可以給國家帶來比較正向的效益,也能鼓勵華文教育工作者奉獻更多的心力。

 

作者:台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榮譽教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