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30年積澱,中國麒麟國產作業系統是這樣煉成的

2020-08-27 18:18   來源:科技日報   閱覽:


意料之中,國產作業系統銀河麒麟V10的面世備受關注。銀河麒麟是國內最早推出的作業系統之一,在目前國際形勢微妙的情況下,V10的發布被認為意義重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予以高度評價。他表示,在安全方面,銀河麒麟V10作為國內安全等級最高的作業系統,是首款實現具有內生安全體系的作業系統,成功打破了相關技術封鎖與壟斷,完全有能力作為承載國家基礎軟體的安全基石;在生態方面,20年的不斷發展使銀河麒麟V10的通用和專用應用,都已經構建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在產品方面,麒麟作業系統在我國的客戶已經超過10000家,這些成果,對我國數字基建發展意義非凡。

銀河麒麟並非「橫空出世」。

30年,作業系統自主創新的坎坷路

201912月,我國兩個主要的作業系統公司中標軟體與天津麒麟合併,形成合力,打造作業系統新旗艦。說起來,這兩家公司所形成的麒麟軟體,追溯起來已經有30年的歷史。

「我們曾經做過許多嘗試,走過很多彎路,才有今天被用戶廣泛認可的產品推出。」麒麟軟體副總裁李震寧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經過血淚教訓,我們認識到作業系統不是簡單的產品,它是體系化的生態能力的競爭,作業系統技術上的創新、軟硬體產品的適配、帶給用戶什麼樣的體驗都至關重要。」

「曾經在某一個階段,我們在技術上取得了成功,但從市場來看是失敗的,沒有生態,沒有軟體適配,最後變成了實驗室過程產品。」李震寧感慨道。

由於過於注重技術創新,對應用生態不夠關注,因而在應用軟體和外圍硬體的適配過程中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整個系統無法與國際主流的軟硬體的發展保持同步。

研發者們不得不尋求解決方案。從那個時候開始,要做生態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生態怎麼做?是一個作業系統搭配所有軟硬體,還是有選擇性適配?怎麼解決漏洞問題?每一個細節都能決定生死存亡。坊間有傳言,第一個作業系統在運行時出現幾百個漏洞,讓開發者幾乎崩潰。

李震寧說:「我們想跟別的軟硬體做適配,但是很多廠商要求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才給你做適配認證。」於是陷入一個悖論——要有生態,必須跟多個軟硬體做適配;但沒有生態,無法獲得市場,沒有市場,沒有資格做適配。銀河麒麟積累了30年,依靠持續創新,才算步入了正向循環。

截至目前,麒麟軟體累計申請發明專利320多項,這些發明專利涵蓋作業系統安全、進程通信、文件系統等一系列作業系統核心技術發明專利。「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在持續進行創新和開發。」李震寧強調。

從「能用」到「好用」

在銀河麒麟V10的發布會上,廖湘科宣布採用麒麟作業系統的我國黨政企業已經超過了10000家。這是一個讓業內人士十分振奮的數字,證明這款作業系統已經獲得了市場、用戶的認可。

「能用」「可用」「好用」被認為是成熟的軟硬體發展的必經之路。曾幾何時,多少人都在糾結國產作業系統究竟能不能用。而現在用戶數量已經證明瞭國產作業系統不僅能用,而且好用。

1980年之前,我國沒有自主通用作業系統,主要是漢化UnixXenix還有DOS這樣的作業系統。後來的數年,軟體領域的專家們搞一行行代碼開發,由於產業生態的不配套,遭遇數次市場「暴擊」。

2002年「國產伺服器作業系統內核」列入國家863項目,到200811月科技部正式公佈關於「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體產品」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課題申報的通知,再到不斷發布的新版本,為了探尋一條正確的路徑,我國的軟體領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摸索期。

「好用」是來自市場的最高褒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一段表述充滿深意,他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國產作業系統有了很大的改觀,麒麟軟體作為中國國產作業系統領軍企業,更是功不可沒,作業系統被喻為中國的『魂』,要想取得成功,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成功,要有生態上的成功,還要有市場上的成功。」

銀河麒麟只是開始

實際上,國產作業系統在我們身邊的應用比大家想象的更多。李震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們去銀行辦理業務、乘坐捷運公交刷卡、高速公路通行或者預定電子客票等等,背後都涉及國產作業系統的應用。目前,就麒麟作業系統來看,已經在海關、交通、統計、農業等很多部委得到了規模化的應用;在金融領域、交通領域等已經覆蓋到了方方面面;在雲廠商方面,也對華為、阿里、騰訊等這些雲平台廠商形成了有利的支撐。

一方面持續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堅持開放兼容,形成一個好的生態。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推動作業系統越來越進步,與越來越多的產品兼容,自然能讓用戶擁有更好的體驗。

銀河麒麟V10或許只是開始。正如倪光南所說的那樣,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網信產業會有一種新的常態——國產自主創新的軟體會逐步替代目前處於壟斷地位的國外產品,這個過程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更長。「但是我們必須堅持這麼做,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經之路,此外沒有第二條路,不要指望有捷徑。」(記者 李 豔)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