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奇妙的螺旋

2023-08-21 08:22    作者:dl001   來源:經濟日報   VIEW:


  無論是在大自然中還是在社會科學領域,螺旋都是個繞不過去的神奇概念。
  就說鐘錶。錶盤上,指針隨著時間的流逝轉動,每一次在頂點的相聚都是空間意義上的回歸和時間意義上的前行;錶盤外,鐘錶技術的成熟、行業的發展也呈螺旋式結構。沿著這條「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一直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自然辯證法》中所言的「發展的螺旋形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擺著→揣著→戴著→擺著
  如果給鐘錶業發一頂桂冠,頭頂桂冠的必是瑞士。雷達、勞力士、歐米伽、百達翡麗、江詩丹頓……這些馳名世界的鐘表品牌,都屬於瑞士。
  不過,在「瑞士製造」成為鐘錶代名詞之前,英國和法國是鐘錶業的高地。那時候的鐘表嬌貴而笨重,隨身攜帶肯定是不行的,只能掛在牆壁上或者置於架子上,還得小心伺候著,輕拿輕放。
  第一款便攜式鐘錶據說出現於15世紀左右。其發明與普及多少與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有關。在征戰大洋的過程中,計算時間與計算距離一樣重要,否則很容易偏離航道。得益於此,製表技術開始飛速發展。不過,關於第一款便攜式鐘錶的具體資料,包括樣式、發明時間與發明者等,並沒有確切資料留存下來,因而眾說紛紜。
  至於懷錶的普及,已經是17世紀的事了。有觀點認為,懷錶的興起其實是宗教改革的「副產品」。16世紀初,宗教改革運動席捲歐洲。這一運動帶來了兩個直接結果:其一是很多身懷絕技的製表工匠因為信仰原因不得不遠離家鄉,到以信奉新教為主的瑞士定居;其二是當時蓬勃發展的加爾文教教義提倡節儉,禁止信徒佩戴珠寶首飾,導致很多珠寶匠人失業。同時,鐘錶又是宗教生活的必需品,因為新教徒們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睡覺、起床、做禮拜。於是,苦於市場萎縮的珠寶匠人與鐘錶匠人一拍即合,懷錶隨即發展起來。
  正如《時間的戰爭》中所言,「瑞士製表業的興起,本質上是一場人才流入導致的產業轉移」「新教與移民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
  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世界上首家鐘錶行業協會——日內瓦製表協會於1601年成立。根據資料,當時日內瓦的製表廠和手工作坊超過500家,日內瓦也由此成為世界鐘錶製造中心。
  腕錶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要更晚一些。
  1873年,一名叫作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的男嬰出生於巴西。作為巴西航空業先驅、飛行家,他留學法國,並於旅法期間提出了在手腕上佩戴便攜式鐘錶的想法。究其原因還是需求推動,因為當時的歐洲戰爭頻仍,法國軍隊要在崎嶇的阿爾卑斯山區協調戰術。
  如今,隨著智能手錶、智能手機的普及,佩戴功能性腕錶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開始將瑞士鐘錶當作收藏品。而且,為了把復古「進行到底」,絕大部分收藏用鐘錶都沒有使用已經成熟多年的衛星定時系統,反而回歸了純機械原理,以發條為動力、以齒輪組傳動的物理模塊成了絕對主流。
  從擺著、揣著、戴著,復歸於擺著,是為一層螺旋。
  瑞士→美國→日本→瑞士
  無論各國鐘錶從業者在行業發展過程中貢獻了多少智慧,最終的集大成者還是瑞士人。
  從鐘錶業興起到20世紀初,瑞士人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王者」。在很多瑞士鐘錶匠人眼中,鐘錶從來都不僅僅是計時工具,而是一種藝術品,講究的是精工細作,最好能獨一無二,這也是他們對手工製作尤為偏愛的原因所在。
  當大批心靈手巧的匠人聚在一處,「卷」成一團,化學反應發生了——他們不僅把瑞士「卷」成了行業霸主,而且還「卷」出了手錶製作工藝的新高度。
  尤其是隨著珠寶商與貿易商的加入,崇尚簡潔、精確的機械美學與崇尚設計、精緻的人文美學匯合了。在那個品牌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年代里,瑞士鐘錶憑藉著超高的製作工藝和設計水準塑造出了無與倫比的區域品牌。
  20世紀中葉,一場變革突然降臨。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新技術,美國公司開始嘗試用合金代替貴金屬、用電池代替彈簧作為動力源,並萌生了批量生產腕錶的想法。在一眾企業中,天美時脫穎而出,盈利頗豐。實際上,天美時不僅贏在了技術上,更贏在了市場理念上。因為在當時,發源於美國的大眾消費主義已經重新「定義」了歐美市場,人們對相對便宜的工業製成品需求迫切,從雪櫃、洗衣機、汽車到手錶都不愁賣。在這場大眾市場的狂歡中,美國人大獲全勝,瑞士人茫然未覺。
  當日本人決定加入這個遊戲時,鐘錶業巨浪再起。日本企業採用了一種基於石英的新技術,進一步簡化了設計。其實,石英手錶的發明人是一位瑞士工程師。這位工程師發現,如果電流通過石英,晶體就會產生振動,通過振動即可精確測量時間。但是,瑞士人並沒有將這一技術發揚光大,因為在他們看來,手錶展示的是精密之美、機械之美,石英錶實在上不得檯面。至20世紀70年代,精工、西鐵城和卡西歐等日本品牌已經把天美時、寶路華等早年間的贏家擠出了市場。這一次,瑞士人又是後知後覺。
  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一部分瑞士鐘錶從業者才開始認真審視大眾消費市場。這一審視不要緊,直接就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同行進行了「降維打擊」。畢竟,在任何時候,人才都是一個產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在這方面,瑞士雄霸整個行業400年,地位從未動搖。當「骨灰級」玩家開始認真,局勢瞬間反轉。仿佛一夜之間,瑞士鐘錶業又恢復了元氣。
  從瑞士、美國、日本,復歸於瑞士,是為又一層螺旋。
  手錶→手機→手錶
  有人說,瑞士之於鐘錶業有如獅子之於大草原,睡著了人畜無害,但只要睜眼就天下歸心。但正如打敗速食麵的不是方面飯、方便粥、方便小火鍋,而是送餐平台,能傷害獅子的,只有橫空出世的小怪獸。
  智能手機就是這隻小怪獸。
  1973年,在摩托羅拉工作的馬丁·庫帕(Martin Cooper)發明瞭第一款手機。當年4月的一天,他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嘰里呱啦地說了一大通,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側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透露,自己的靈感來自1946年同名連載漫畫中偵探迪克·特雷西(Dick Tracy)佩戴的雙向無線電手錶。巧合的是,當年爆火的廣播節目《超人》中有一集《會說話的貓》中也出現過類似的裝置。
  20年後的1993年,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IBM Simon誕生了。進入新世紀,蘋果、華為、三星、小米等紛紛崛起。歷經無數次迭代,智能手機的性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鐘錶的消費屬性受到了嚴重挑戰,逐步變成了奢侈品、收藏品、裝飾品,連以精工細作著稱的瑞士手錶尚且元氣大傷,遑論其他。
  直到2012年,風嚮再變。因谷歌眼鏡的亮相,當年被稱作「智能可穿戴設備元年」。在智能手機創新空間逐步收窄和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為智能終端產業下一個熱點開始被市場廣泛認可。隨著行業的發展,這些曾把鐘錶行業擠得半死的科技企業重新開始銷售智能手錶——手錶作為手機的「周邊」,又一次回到了人們的手腕上。
  這一次,瑞士鐘錶還有活路嗎?
  事實證明,有。
  根據摩根士丹利發布的《第六版瑞士製表業》報告,2019年至2022年間,瑞士手錶出口量呈下滑趨勢,但出口總值仍在上漲。2016年,瑞士手錶出口銷量和智能手錶銷量十分接近,前者為2500萬塊,後者為2200萬塊。到了2022年,全球共售出約9050萬塊智能手錶,而瑞士手錶的出口銷量已經下滑至1580萬塊。這其中,定價在200瑞士法郎至500瑞士法郎之間的中端價位瑞士手錶銷量萎縮最為顯著,但高端價位手錶依舊堅挺,極大補充了整個行業的損失。分析師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消費群體的細分,智能手錶對瑞士製表業的負面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沒那麼重要」。報告還預計,瑞士製表業未來年複合增長率將與個人高端消費品市場走勢逐步趨同,達到7%左右。
  從手錶、手機,復歸於手錶,是為第三層螺旋。
  這就是螺旋的奇妙之處:從上方俯瞰,還是那雙手,還是那塊表,一切似乎回到了原點。但若平視會發現,此表遠非彼表。因為技術「海拔」的變化,二者只有形似,但神早已不同。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奇妙的螺旋從來都不是回歸,而是攀升。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