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专家略谈:中英回文诗歌的互译问题

诗歌翻译难,这是译界的共识。我国现代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以诗译诗,好比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我国现代教育家、诗人周仪荣先生也曾经指出:诗歌翻译难,难就难在对...[詳情]

考古確認石家河古城面積逾300萬平方米 與良渚古城規模相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最新考古成果,首次確認天門石家河古城由內城、城壕、外郭城構成,面積近350萬平方米,與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規模相當,同時還新發現了古城的水利系統。 此外...[詳情]

移植後能長期造血 人造骨髓研究再獲突破

2月2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獲悉,該院王金勇研究員團隊和廣州醫科大學教授張夢雲團隊合作,首次通過幹細胞基因編輯手段操縱3個重要造血調控基因Runx...[詳情]

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投入運行 「抗凍」科技守護「中國速度」

動車組在運行時對外界環境比較「敏感」,一旦溫度、風力等不利於高速行駛,列車便會自動降速。這依靠的是在高鐵沿線設置的自然災害及異物監測系統。該系統配有各類傳感器,可以利用紅...[詳情]

向可擴展算法更進一步 「量子人工智慧」研究獲新進展

谷歌「量子人工智慧」製造的兩代懸鈴木處理器。每個處理器都有兩個黏合在一起的芯片,一個包含量子位,一個包含量子位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線路。圖片來源:谷歌」量子人工智慧」 科技日...[詳情]

全球超500家企業已簽約參展第六屆進博會

記者21日在第六屆進博會舉辦的首場宣介會上瞭解到,已有超500家海外企業簽約參展,展覽面積超20萬平方米。今年進博會在加大「走出去」海外招展力度的同時,還將鼓勵參展商邀請更多「新...[詳情]

「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22日在京舉行。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北尚義縣四...[詳情]

在貴陽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庫揭示了啥?

日前,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宋海軍主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距今2.508億年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貴陽生物群,為理解地球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後的生命恢復速度和模式提供了新認...[詳情]

《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2》發布 大數據繪製城市「健康畫像」

2月21日,由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2》(以下簡稱《指數》)發布會在京舉行。 《指數...[詳情]

智能顯微鏡可捕捉細胞生命「瞬間」

【今日視點】 智能顯微鏡日益受到科學家們的青睞,因為這些顯微鏡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觀察組織,並在關鍵時刻放大細節,捕捉細胞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瞬間。 自適應顯微鏡的「用...[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