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傳媒 > 傳播學 >

傳播學

2019-08-22    作者:-1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傳播學(英語:Communication Theories),研究人類資訊傳播行為和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

「傳播」是英語communication一詞的漢譯,主要指思想、觀念、意見的相互交流。communication一詞源於拉丁語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傳播就是與人共享資訊、觀念、意見的過程。

形成過程

傳播行為和傳播現象是人類所特有的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行為和現象之一。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的傳播行為和傳播現象至少已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並且正在進入第五個階段。

語言傳播階段

距今大約10萬年前,原始人類在漫長的相互交往和群體生活中,經過了形體語言、手勢語言等無聲語言階段,學會了把聲音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分離開來,並且學會了用語言符號(聲音)來代表具體事物和抽象意義。人類第一次能以有規則的語言符號組合進行資訊交流,提高了人類資訊傳播的質量、速度與效率,增強了人類相互聯繫、相互交往和相互合作,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語言傳播的最大弱點是稍縱即逝、傳之不遠,具有傳播範圍小、數量少、速度慢、易異樣和無法保存等先天缺點。

文字傳播階段

在隨後的十多萬年中,人類的先祖們又學會了把聲音同發出聲音的人分離開來並加以保存的技術。這就產生了文字。在距今約五六千年前,各種象形文字的相繼產生,竹簡、絲帛和紙張等文字載體的發明,使人類的資訊傳播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得到廣泛流傳和長期保存。人類第一次具有了可靠地記錄資訊、傳承資訊的本領。文字傳播的缺點是不易製作、不易攜帶、不易普及,只能為統治階級和少數精英所掌握,人類資訊傳播的能力和範圍還十分有限。

印刷傳播階段

11世紀40年代,中國北宋畢昇于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瞭活字印刷術,完成了人類資訊傳播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人類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複製資訊的能力。4個世紀以後,1450年,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瞭活字印刷機,把活字印刷術變為實用技術,使印刷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報紙、圖書和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迅速普及。人類資訊傳播的數量、質量、速度和範圍得到成十倍、百倍的增長。

模擬式電子傳播階段

19世紀40~70年代,電報、電話相繼發明。20世紀20~50年代,無線電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等一系列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並迅速普及到千家萬戶,使得人類資訊傳播的速度空前迅疾、範圍空前廣泛、內容空前豐富,複製、擴散和保存資訊的能力空前增強。

數字式電子傳播階段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這一階段。1946年,人類發明瞭第一臺電子數字式計算機(ENIAC)。進入90年代以後,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不僅解決了文字數字化的難題,而且解決了比文字更加複雜的聲音、圖像乃至三維動畫和影視的數字化難題。表現和記錄人類物質及精神世界的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過去相互之間界限分明的各種資訊傳播方式,都可以用計算機的二進制語言作數字化處理,相互轉換。報紙、書籍、雜誌和廣播、電視、電影等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在形式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或消失;交互式傳播技術的出現,使得傳播者與接受傳播者(受眾)之間的傳統相互關係也面臨著巨大的變化;資訊技術的網路化,使得資訊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在很多情況下用來代替部分物質、能源、交通乃至部分時間和空間成為現實的可能,社會經濟轉變成為資訊經濟、網路經濟。人類在數字式電子傳播時代,四肢、五官乃至大腦得到了全面的延伸和開發,資訊資源首次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戰略資源。人類將進入到真正的資訊社會。

但是,將傳播行為和傳播現象作為對象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並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始於美國。

20世紀20年代前後,與傳播學有密切關係的學科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等現代科學,牠們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人們從不同角度探尋人際資訊傳播的內在規律提供了理論上和方法上的指導。蘇聯生理學家I.P.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奧地利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的團體心理學說,美國專欄作家W.李普曼的《輿論學》一書,以及美國民意測驗創始人G.H.蓋洛普的博士論文《應用客觀方法衡量讀者對報紙興趣的一種新技術》等,都對傳播學的誕生產生了奠基作用。

美國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在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戰時期的宣傳技術》一書,被認為是運用系統的、科學的方法分析傳播內容的先驅之作。1948年,拉斯韋爾發表論文《社會傳播的構造與功能》一文,提出了傳播過程的五因素模式(誰?說什麼?透過什麼管道?對誰說的?產生什麼效果?),並提出了相應的傳播者(控制)、內容、媒介(管道)、傳播對象(受眾、受傳者)和效果五項分析。此文還提出,人類社會中的資訊傳播有三項功能:

1.對外部世界進行監測(偵察環境)。

2.使社會各部分發生聯繫與接觸(協調正反)。

3.傳播社會傳統與文化(傳遞經驗)。

拉斯韋爾提出的關於傳播的模式與功能,對傳播學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

20世紀30~40年代,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學者參與了拉斯韋爾的傳播研究。如在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P.F.拉扎斯菲爾德主持下,將傳播媒介置於社會環境中去考察傳播效果,提出了「兩級傳播理論」,為傳播學的管道研究作出了貢獻。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拉斯韋爾等人對資訊傳播特別是大眾傳播的多學科研究,引起了美國新聞界的重視。新聞學家W.施拉姆於1948年在伊利諾伊大學成立了美國第一個傳播研究所,把新聞學同傳播學綜合起來。40年代末以來,資訊論、控制論、系統論的出現,為傳播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與研究手段。傳播學者們把資訊、控制、反饋、系統等概念引入傳播研究,提出了描述和解釋傳播現象和行為的一系列新的理論模式,從而使傳播學形成初步體系。

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傳播學研究協會,創辦了數十種專業刊物,許多大學也紛紛成立新聞與傳播院系或單獨的傳播院系。60年代前後,傳播研究在西歐各國普遍開展起來,並形成了同美國傳播學派相區別的西歐批判學派。60年代後期,傳播學研究開始在蘇聯和東歐國家展開。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正式起步於80年代初。截至2008年,全國傳播學研討會已舉辦10次(第十屆始改名為中國傳播學大會)。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正在從以翻譯、評介西方傳播理論為主,向結閤中國實際並與國際接軌、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傳播理論和實踐體系轉變。

學派

在傳播學的發展過程中,傳播學者們由於在理論基礎、思想觀點和研究方法上的區別,逐步形成了兩大派別:起源於美國的傳統「經驗學派」和後起於西歐的「批判學派」。

傳播學經驗學派

又稱「行政學派」、「正統學派」或「傳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傳播學的奠基人——拉斯韋爾、拉扎斯菲爾德、盧因、霍夫蘭和施拉姆等人。學派的主要特點是:在傳播學研究上注重定量分析的經驗主義、功能主義和實證主義,從而給傳播學的微觀研究帶來某些科學的、定量的、實驗的研究方法。但是這一學派往往忽視傳播行為所處的複雜的社會環境,過分強調傳播的直接效果。「經驗學派」之所以注重傳播的說服效果研究、宣傳效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到關心這類問題的美國政府、軍方、私人企業及基金會資助的緣故。經驗學派的主要基地在美國。它的主要國際性組織是國際傳播協會。

傳播學批判學派

起源可以追溯到法蘭克福學派。1923年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成立,它在西歐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方法進行社會研究而著稱。「批判學派」因此得名,該學派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傳播媒介作用中,重點放在對傳播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宏觀研究,強調傳播學研究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不可分割。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批判學派」已出現一批有影響的學者。「批判學派」的主要國際性組織是國際大眾傳播研究協會,主要基地在歐洲,代表人物有原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中心教授J.哈洛倫、巴黎大學教授A.馬蒂拉、芬蘭坦佩雷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系教授K.諾登斯特倫、荷蘭海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C.哈姆林克、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J.哈貝馬斯等。

理論體系

傳播學的一般理論涉及資訊理論、符號理論、意義理論、傳播過程理論、傳播者理論、受眾理論、效果理論等。

傳播研究方法

傳播學研究中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科學主義的方法和人文主義的方法。科學主義的方法又稱經驗主義、行為主義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西方傳播學特別是美國的傳播學,打著科學主義、行為主義的烙印,主要是採用抽樣調查、內容分析、個案分析、控制實驗等方法。這些方法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可以定量地描述傳播行為,但不能解釋隱藏在事實和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傳播行為的社會環境。因此,一部分傳播學者採用人文主義的方法,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揭示傳播行為的本質。儘管人文主義的方法常常帶有思辨哲學的色彩,但它的定性分析的作用也不是科學主義的方法所能替代的。這一方法的缺點是定量分析不夠,主觀性、隨意性較大。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