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傳媒 > 傳播學 >

傳播學批判學派

2019-08-22    作者:-1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傳播學批判學派(英語:Critical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y),西方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流派。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該學派以批判的視角,探討傳播與語言、傳播與社會、傳播與文化、傳播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和現象,追索大眾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精神、價值和意義的影響與建造。批判學派還作為一種現代學術思潮,從不同方向引領了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發展,同時對世界範圍的傳播學研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般認為,1977年英國批判學者J.庫朗的著作《大眾傳播與社會》以及1985年夏威夷國際傳播年會上的討論,標誌傳播研究的兩大學派正式出現。從歷史背景上看,批判學派是在西方人文傳統和價值理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有著重要聯繫。傳播學批判學派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向:政治經濟研究、文化研究、媒介帝國主義研究。

政治經濟研究 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分析媒介工業如何受制于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探討媒介所有權、經濟結構及各種媒介現象,揭示媒介所有制結構與社會權勢集團的利益關係,打破傳播媒介宣揚的公正、客觀、新聞自由等神話,提出資訊不平等交流等問題。研究強調,在國際市場上,公共服務的理念正受到商業邏輯的侵擾。各種媒介形式與政治經濟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資本主義控制社會的新體系。70年代後期,傳播學政治經濟研究主要在歐洲得到進一步發展,如英國的「格拉斯哥大學媒介小組」和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中心」。其代表著作有G.默多克、P.戈爾丁、J.哈洛倫等人的《示威遊行與傳播:一個個案研究》等。

文化研究 起源於文學批評。1964年,英國伯明翰大學成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種學、語言理論、主觀性、文學與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女權主義、意識形態及大眾媒介。媒介研究方面的主要內容有:婦女雜誌、電視片、新聞節目和報業話語等。70年代,英國傳播學者S.霍爾發表了《編碼與解碼》一文,對批判性地分析媒介生產過程和傳統的受眾觀念有很大影響。

媒介帝國主義研究 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傳播的不平等,如在國際文化生產與流透過程中,傳播來源單一化、傳播內容片面化和傳播過程失衡化等問題。早在30年代,義大利的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A.葛蘭西提出「霸權」概念,批判學者把它應用於媒介分析,研究的矛頭主要指向美國文化帝國主義。主要代表作有美國傳播學者H.席勒的《大眾傳播與美國帝國》和S.埃文的《意識的首領》。席勒還第一次提出並闡述了「文化帝國主義」這個概念。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批判學派還有文化工業論、意識形態分析等研究領域。這方面的主要觀點是:意識形態影響人的觀念,特別是在「文化工業」的掩蓋下,大眾媒介的意識形態傳播對人的思想、觀念、態度、信仰的形成產生影響,大眾媒介控制著人們對現實的理解。此外還有法國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派的研究等。如當代法國社會學家G.弗雷德曼運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大眾媒介與文化現象,並創立了大眾傳播研究中心,著重研究媒介與社會關係、技術文明、大眾產品與消費及受眾等問題。法國當代哲學家福柯運用廣義文化符號分析方法,從文本分析角度入手研究大眾傳播等。

傳播研究的批判學派正在成為一種有深刻反思意義的學術思潮,代表一個開放的傳播研究領域。90年代以來,中國傳播學界開始借鑑批判學派的研究成果。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