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科學 > 心理學 >

人本主義心理學

2019-10-2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人本主義心理學(英語:humanistic psychology),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者應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反對貶低人性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因其觀點與近代心理學兩大傳統流派——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有分歧,在西方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是A.H.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還有C.羅傑斯、G.W.奧爾波特、K.霍妮、H.S.沙利文、E.弗羅姆和R.梅等。這些心理學家各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或學說,但他們卻有共同的思想淵源和哲學基礎,即西方人道主義傳統和現代存在主義思潮。他們主張個性解放,強調人的意識的選擇和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美國社會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加上戰爭的威脅,在人們心理上造成很大壓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於缺乏對人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因此提出人類應該由對外部空間的開拓轉向對內部空間的探索,提出對人的尊嚴的重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凡是有機體都有一種內在傾向——以有助於維持和增強機體的方式發展自身的潛能,即機體潛能說。人的機體除具有一般生物潛能外,還具有心理潛能。心理潛能也有求得發展的內在傾向。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自我實現論就是指人有這種盡其所能的內在傾向。

機體潛能說和自我實現論是K.戈爾德施泰因首先提出的,馬斯洛把這種學說與自己的動機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以自我實現為最高目標的動機層級說。他把人的動機或需要比為金字塔的層次,基礎層是生理動機或生理需要,依次向上為安全保障、歸屬、尊重、認識、審美,直到最高層的自由創造或自我實現。人的動機是由低到高依次發展形成的,高級動機的出現以低級需要的基本滿足為條件,但只有高級需要的追求和滿足才能使人產生更深刻的內在幸福感和豐富感。創造潛能的發揮或自我實現則能給人以最高的喜悅,稱為「高峰體驗」。

自我實現論的另一重要理論支柱是羅傑斯的自我論。羅傑斯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機體智慧」,它能分辨那些有利和不利於實現自身潛能的經驗。這是由機體的內部構成引導,並以複雜的反饋系統為基礎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般總是有附帶條件的,當用外部條件來取代內部的機體評價時,個人的自我概念便有可能與機體潛能不協調,從而產生各種歪曲真實感情的防禦機制。促進自我實現的關鍵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無條件關懷的真誠關係。因此,羅傑斯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和諮詢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現象學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羅傑斯把這種方法的實際應用概括為三點:①通過自身內部的參照系統取得主觀知識。②用他人的觀察來核對主觀知識以取得客觀知識。③在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中取得人際知識。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這些認識構成個人的現象域。馬斯洛和奧爾波特認為,傳統心理學只著重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這是一個缺陷;從人的價值和最高追求的角度看,心理學應該成為「健康人」的心理學,而涉及價值問題時只有健康人或自我實現者的選擇、愛好和判斷才是對人類有益的。因此,他們主張心理學不能僅僅依靠對一般人的調查統計和平均數字提出理論,而應著重對健康人或自我實現者進行質的研究。在他們的影響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個案研究的重要意義,主張走一條由特殊到一般、由個體到法則的研究路線。

美國心理學界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評價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學史家的評價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研究範圍擴展到包括人類多方面精神生活的研究,它對近代傳統心理學的批判是有力的,但對自身理論的論證尚嫌不足;它對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者關係的看法也有相對忽視社會因素的錯誤。

參見條目

心理學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