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科學 > 心理學 >

宗教心理學

2019-10-2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宗教心理學(英語:religion, psychology of),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的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介於心理學、宗教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綜合學科,主要研究宗教思想、宗教意識的內容和結構、宗教情感的特點,以及宗教在個人和社會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

宗教心理學的發展可分為3個時期:

①創建發展時期。宗教心理的研究往往追溯到古希臘和中國先秦時期。在科學心理學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學通常是哲學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德國哲學家L.費爾巴哈從哲學心理學角度,對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過詳細的分析研究。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開創了獨立於哲學的心理學,並通過他的《民族心理學》系統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被稱為西方宗教心理學的奠基者,他的《民族心理學》成為宗教社會心理學創建的標誌。他提出了宗教演化四階段的假說:由原始人的魔力崇拜發展到圖騰崇拜,然後進入英雄崇拜和多神崇拜,最後發展到人道宗教階段。在美國,馮特的學生S.霍爾從個體宗教意識的發生系統地研究了青年的宗教意識。隨後,霍爾的學生E.D.斯塔巴克探討了宗教與道德問題,並著重對教徒的皈依經驗,特別是青年皈依宗教信仰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霍爾和斯塔巴克不僅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學」一詞,還創辦了美國最早的《宗教心理學雜誌》。1900年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學》一書出版,標誌著美國宗教心理學的形成。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宗教心理學發展的古典時期,影響最大的是W.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

②向深層潛意識發展時期。1909年S.弗洛伊德和C.G.榮格訪問美國之後,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又深受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學的影響,開始向無意識領域發展。在這期間,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一種幻想的未來》、《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對宗教、上帝、宗教戒律、宗教儀式和神話等的分析解釋。榮格的《宗教心理學》和E.弗羅姆的《基督教義的心理分析》則分別代表了分析心理學和新精神分析對傳統精神分析宗教理論的修正,以及潛意識研究方面的成果。

③戰後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G.W.奧爾波特傾向于從人格心理學角度探討個體宗教心理,他的《個體及其宗教》是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此外,美國精神分析學家E.H.埃里克森對人格同一性,特別是宗教同一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和歷史的研究》(1958)一書對宗教人格的研究頗具深意。20世紀60~70年代英國社會心理學家M.阿蓋爾對宗教行為、宗教態度以及宗教心理根源進行了廣泛的實證性研究,著有《宗教行為》和《宗教社會心理學》。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費斯廷格在《預言的破滅》一書中,從態度變化的角度論述了有關宗教態度變化中認知失調的表現。

中國宗教心理學研究較少。20世紀初,個別大學和神學院曾有外籍教師舉辦過有關宗教心理學的講座。陳大齊曾撰寫《迷信與心理》一書。30年代,唐鉞翻譯了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此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幾乎無人涉足宗教心理學領域。80年代以來,社會心理學在中國發展起來,社會心理學書籍中更多地提到宗教心理學,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然很少。

參見條目

心理學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