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中國天問首次著陸火星

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詳情]

北市3歲童無人顧 社會局教育局互踢皮球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現行法令造成照顧銜接漏洞問題,由於托嬰中心不能收滿三歲幼童,只要滿三歲就必須離開托嬰中心,否則將會受到重罰,但是公立幼兒園九月開學,私立幼兒園七月...[詳情]

精確到納米!中國超精密測量技術衝破「封鎖線」

南極天文望遠鏡、空間引力波探測裝置、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光刻機這一系列關鍵裝備的加工製造,都需要依靠超高精度的測量儀器對大量光學元件的各項參數進行測量。以往,超精密...[詳情]

中國火星探測器著陸日子近了?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因此從它2020年7月發射升空開始每個關鍵節點都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今年2月,天問一號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火...[詳情]

新型探針問世 測量原子力有了納米「觸角」

記者日前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胡歡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以及東華大學彭倚天教授團隊合作發明出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詳情]

新材料助力類腦計算,探路「電子大腦」

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近年來,源於人工神經網路概念的深度學習飛速發展,大有挑戰人類唯我獨尊的態勢。儘管如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路線,離不開在硬...[詳情]

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詳情]

納米尺寸垂直晶體管亮相 或解半導體器件性能提昇難題

記者5月7日從湖南大學獲悉,劉淵教授團隊使用范德華金屬集成法,成功展示了超短溝道垂直場效應晶體管,其有效溝道長度最短可小於1納米。這項「微觀世界」的創新,為「後摩爾時代」半導...[詳情]

量子計算何時投入實用? 光子可能是個關鍵角色

量子計算是世界科技前沿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5月7日,《科學》雜誌發表潘建偉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其成功研製了目前國際上超導量子比特數量最多的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並在此...[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