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鄭和寶船鄭成功座艦寶島仙海島雙航母集群均請媽祖護航

2025-08-12 18:31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VIEW:





































鄭和寶船鄭成功座艦寶島仙海島雙航母集群均請媽祖護航

先說明初三寶太監鄭和(13711433年),於14051433年間七下西洋,指揮統乗坐寶船,尾樓船艙一共3層,最上頂層設神明廳,供奉天妃媽祖聖像,置正副“香公”各一名,職責在給媽祖燒香,這香晝夜不能間斷,還要用來計日成程,遠航每艘海船出海,燒香計時聽來事小,好像隨便一個船兵,也能做不誤時誤事,其實皆置香公專責,坐陣保庇出使成功,宣揚國威促進邦誼,天后神威顯赫,助力功不可沒。

作為中華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陸炳文博士,最早接觸到鄭和寶船軼聞趣事,是在臺北粥會文化人士雅集啜粥例會,聽粥賢細述前塵1955年,粥會在台倡復者之一、江蘇太倉人狄膺建議政府,明訂711日為“航海節”,慶祝是日乃我國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在江蘇太倉起錨的日子,亦“樓梯響了粥會”於,同年“航海節”後18天之的729日,北粥每年第3季訂約集日出處。

迨至半世纪後的2005711日,適逢第50屆航海節、亦即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慶,中國是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原本兩岸共識聯合辦理紀念會展活動,嗣因臺北方面主事者、前教育部長吳京病故因而作罷,陸博士受邀參與其事也無疾而終,延至2015年起始有機會規劃重走,鄭和遠航之前內陸水路沿線4聖地。

這相關4地包括:1、南京的天妃宮,參拜媽祖,上香行禮祈福,祝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根據介紹,本宮又名南京市鼓樓區天妃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史稱龍江天妃宮,係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國後,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自此以後的鄭和6次下西洋,舉凡出航前和歸航後,都會專程來此祭祀媽祖;史上屢遭多次毀壞,2004年間經地方政府重建開放,恢復明代官式建築的型制和風格舊觀,還是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近代中國百年興衰史中,民國初年國父孫中山先生,亦到此登上過閱江樓,南京天妃宮也見證了南京條約的簽訂。

2、南京濱江大道1號、江蘇龍江造船廠,“鄭和寶船”才在這裡重生。原來1405年,大明皇帝朱棣在南京頒旨,下令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駛向大海,由此揭開了人類大航海的序幕。鄭和寶船製造地、今之鼓樓區江東中保村一帶,再次出現這艘後仿明代寶船,正是採用了福船的船型和工藝。另悉,寶船總長71.1公尺,配合鄭和711日下西洋的日子;寬14.05公尺,切合初下西洋時在1405年;至於船高38公尺的桅帆,則符合七下西洋到過38個國家地區。

3、太倉的起錨地瀏家港,目睹那一口古老的鐵鑄大鍋,依據考證,這就是當年鄭和率船隊啟航前,用來熬煮糜粥兼以泡制纜繩防腐。目前存放蘇州太倉市內之弇山園内,進門不遠,這一口鍋,史稱之大鐵釜,內徑164公分,深87公分,數噸之重,為元代造船浸煮纜繩之用,主要功能是把桐油倒入其中,再把竹篾編織的纜繩,盤置釜內浸煮,使桐油滲入,加固防蝕,不易被海水腐蝕。地方傳說,鄭和七下西洋當時,依舊沿用這種辦法。

4、長樂的鄭和史跡陳列館,我第6回造訪福建長樂市,特地走進太平港(舊名馬江)、即鄭和舟師駐泊港舊址,致祭“天妃靈應之記”碑。該碑具600多年歷史的古文物,現在完好如初藏存於“鄭和史跡陳列館”中,是研究鄭和七下西洋、和中國海外交往史的珍貴文獻碑刻史料。此一俗稱“天妃靈應之記”碑,全名實為“天妃之神靈應記”碑,出自碑額7字篆文,別稱天妃碑、鄭和碑,明朝宣德六年(1431)冬,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長樂候風時鐫立的石碑,用1177字楷書,歷述下西洋之目的、意義、前6次經過、成果、第7次任務、以及在長樂修建寺、宮、殿與刻碑、鑄鐘等情況,堪稱巨細靡遺。

石碑隨天妃宮之圮,湮沒久矣,一直到1930年,才在南山天妃宮遺址出土,後來再幾經周折,更如同流離失所,1985年寶物重光,始獲得安頓下來,收藏於新建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內。碑文當中的靈應事蹟,傳神有如這一段記載:“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神之靈固嘗著於昔時,而盛顯於當代。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顛連,亦保無虞”。

石碑上另兩段文字,特別提起兩宮廟:其一、指年代稍早的南京天妃宮,“昔嘗奏請于朝,紀德太常,建宮於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典。欽蒙禦制紀文,以彰靈貺,褒美至矣”。其二、就是指後來的長樂天妃行宮,“然神之靈無往不在,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乃於永樂十年奏建,以為官軍祈報之所”。

史載,明朝永樂十年(1412),鄭和因三次航海活動,皆受到天妃庇佑平安,遂奉請朝廷在原長樂縣別名吳航,簡稱航,縣城有南山,又叫做三峰山、塔坪山的地方,修建天妃行宮,同年行宮慶成,原建築物後毀於抗日戰爭;1984年又在遺址上,出土行宮石柱礎5件,大小和造型均相同的柱礎,起造陳列館時使用了4件,迄今僅保留一件供人憑弔。陸炳文有幸成為兩岸唯一,托媽祖的福及鄭和的福!

再談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16241662年),1661330日至166221日期間,曾從金門去廈門港演武練兵,準備驅逐荷蘭人後收復臺灣,座艦從厦門古稱“玉沙坡”的朝宗宮,恭請三尊天后聖像登船鎮守,一舉光復臺灣事成,重建登陸地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並增祀隨艦護軍的聖像同享春秋二祭,這也奠定了鹿耳門與廈門兩門對開台閩交往頻繁,彰顯彼此在兩岸俗信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歷史地位。陸博士也有媽緣,五訪厦門朝宗宮、接著首蒞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舉香拜媽祈安,同感聖恩浩大!神威浩瀚無邊!

而今不沉的陸上航母寶島臺灣,及威海大健康事業航母仙海島,後者島中艦島設媽祖閣,供奉守護神保佑所形成之、兩岸併駕齊驅的雙航母集群,攜手合作進軍保健養生戰綫,一起營造高品質綠色生活圈、和唇齒相依之生命共同體,及至末伏成軍元年,以聯合艦隊之雄姿,用優質健康產品為媒介,提供服務於大中華地區,也都必要恭請天上聖母、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登艦護航,上船鎮壓住影響身心健全發展之附身心魔,保駕山河大一統及健康是福事業順利圓滿!

眾所周知,臺灣地區寶島號航母艦島最高處,媽祖神龕位列全台首善之區臺北市同安街上、也就是湄洲祖廟臺灣行宮,別稱臺灣興安會館天后宮頂樓,信徒們繫牽兩岸媽祖信俗文化;陸炳文創立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最近十年偕萬眾同拜海上和平女神,海內外已逾500座媽祖宮廟,單單臺灣行宮就去過約20次,走走“國姓爺座艦的同安朝聖之路”,天天瞻仰天后的神明廳媽祖像,歷歷在目昔日登陸臺灣的重要見證。

回望山東半島即膠東半島上,威海大健康事業航母仙海島號,其間艦島最核心地點則設媽祖閣,安座紅臉黑面兩尊聖像供奉著,可見島主對和平女神倍加敬重;我稍早的71885日,[如意之旅III神仙海島行],常駐島中島的中心地帶,就在威海仙海島酒店,19天内拜謁超過20回,鎮守住尾樓頂艙,正如同鄭和寶船、及鄭成功旗艦般,請天上聖母護航十方善男信女,有拜有保庇身心健康事業發達!

鄭和寶船與鄭成功座艦,始終皆奉媽祖護航,象徵中華航海精神、與信俗文化承啟永傳,承先其來有自、啟後續篇看好。近年來承受續命勤走兩岸之、媽祖俗信文化交流使者陸博士,多次探訪南京天妃宮、太倉瀏家港、長樂天妃碑等史跡,並走訪廈門朝宗宮、與台南正宗鹿耳門聖母廟,更獲得天賜美意深化兩岸交流,共促旗下臺灣寶島號、與威海仙海島號聯手,同組高品質生活雙航母集群,再請媽祖巡安鎮守宇内海疆,天佑兩岸守護大健康產業、與和平一統事業宏圖大展!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