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誰最有資格為時代歌曲《我是中山路人》填詞譜曲
近些年我配合時事需要,嘗試著寫過幾條應景歌,有如《同名村之歌》、《共創輝煌》(原名《三個百年》)、《成功嶺上成功路》等未是草,略具寫作心得,體會一二要領,就只兩個單字:其一、「切」字,選題貼切,內容必須切題,且與自己有切身關係;其二、「緣」字,因緣俱足,寫歌必有緣分,至少要緣起本身遭遇。否則的話,借題發揮、堆砌文字、東拉西扯、隔靴搔癢、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俱非好詞!
這首最新的時代歌曲、《我是中山路人》中的我,乃粥會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研究中心創始人陸炳文博士,可是也另有所謂,廈門一稱鷺島,白色鷺鷥之島,“我是中山路人”,既指歌詞作者,亦第一人稱鷺,擬人化的白鷺、百年中山路人!
此一《我是中山路人》因緣,起始於1978年1月16日,陸炳文奉長官命過調到了,位在台北市中山南路11號的、中國國民黨中央社會工作會上班,直至2000年5月20日,從座落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口之、門牌忠孝東路一段1號的行政院退休致仕,期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天天都必須走過中山路。
我的座車更有緣經常路過,中山北路一段46號的國父史蹟紀念館,深藏不露於逸仙公園內,原係孫逸仙於1913年來臺時,下榻的料亭建築梅屋敷,曾是包含臺灣總督在內的政商名流,都會上門宴飲的高級料亭,當時料亭內除有精緻和食料理外,藝伎的表演畫面,更被拍進1907年的紀錄片《臺灣實況紹介》之中;稍早1900年國父首次蒞台就到過梅屋敷,還步行至距離這裡不遠處(今228公園內)之、台灣最早官建媽祖廟,亦即台北府城大天后宮媽祖座前,跟著信眾舉香朝拜天上聖母,本宮嗣因颱風侵襲而倒塌,金面媽祖神像先被收藏於臺北州廳,再由三芝仕紳黃見龍,申請迎至了三芝莊,莊民集資興建小基隆福成宮。
陸炳文因而深受異教徒拜媽此舉所感動,換言之受到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博愛精神的洗禮,同感世界各地中山路影響的深遠。個人遂於2015年3月12號,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紀念日,率眾到台北國父紀念館(位居逸仙路、忠孝東路、仁愛路之間),同為紀念孫中山150歲誕辰、蒞台參拜媽祖115周年、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恭向國父銅像獻花致敬,感恩戴德為國民革命事業,1900年首次蒞台募集革命軍款,支援第一次在惠州發難義舉。
我等因而矢志發起《兩岸同行中山路.萬眾同拜妈祖廟》行動,實行國父遺囑,遵循中山遺教,完成博愛遺願,兼容大愛精義,以進世界大同。陸創始人至今十載以來,行腳兩岸各地超過160條中山路,內含街道名稱逸仙、博愛者,台灣各鄉鎮市區就走過將近150條,福建廈門市也走了兩條,包括步行街及思明區的中山路。
同期還專謁江蘇南京中山陵兩回,拜訪廣東中山翠亨邨偉人故里已逾20次,咸信世上無人能及,自認世人望塵莫及!我自然而然變成了,走中山路線的達人,可簡稱之中山路人!今歲適逢紀念孫中山160歲誕辰、蒞台參拜媽祖125周年、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周年。
今晨起了個大早,陽光普照大地,開心開懷又開通,才打開手機留言版,就拜讀到華人樂壇知名音樂人、歌曲作家林偉民的微信簡訊,及郭肖華院長作詞、林偉民大師作曲,新歌《夜雨中山路》曲譜,詞義優雅,歌詞裏那一段文字「這條路啊!一邊通向世界,一邊連著故鄉⋯⋯一半承載夢想,一半心之所繫,中山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作為少有的中山路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大同思想的永遠追隨者,陸炳文自然心有戚戚焉!
尤以《夜雨中山路》一曲作者、老友林大師,在廈門最繁華的中山路上擁有一套房子,長年生活於斯工作於斯,入出目睹最具代表性的繁華商業街之一,被譽為「中華十大名街」,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街區,結合了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和現代商業大廈,形成當地特色小吃、海鮮和購物的天堂。這裡越夜越美麗,LED夜景幽情迷人,足以吸引大量遊客前往體驗,老廈門的歷史韻味與現代活力。
加以閩籍聞人林偉民,出身廈門大學音樂系高材生,現任廈門市流行音樂協會主席,去(2024)年力作《遠方》作曲與演唱,才榮獲第9屆福建省藝術節雙料大獎,且同陸博士交往密切、深度交流合作過多次,《共創輝煌》、《成功嶺上成功路》,這兩首歌之陸炳文作詞、林大師作曲即屬代表作。
今日《我是中山路人》出台,此歌最佳譜曲人選,對於上百年老街道、中山路特别有感情,一向曲調悠揚,深情、激動的旋律,感人至深作品,聞聲中外,聞名遐邇,最有資格為此加分,誠非林偉民君莫屬!以下就是《我是中山路人》初草,脫稿於2025/08/26台北:
《我是中山路人》[主歌一]走過南京丘陵頭,再走進翠亨村頭,中山路牽起百世夢回,一路走來不回頭。[副歌一]我是中山路人,腳步跟著博愛前行。前頭是大同世界,後頭是小康故里,心裡頭永遠亮著日頭。
[主歌二]風吹雨打的街頭,百歲白鷺正埋頭,多少名字叫中山路,都在我心頭引路。[副歌二]我是中山路人,一生守著大同的念頭。半睡有夢想,半醒有牽掛,這條路,醒睡都上心頭。[尾聲]飲水思源頭,吃菓子拜樹頭。鷺島中山路,百年沒有盡頭。中山精神在抬頭,我是中山路人,仰聽日頭唱歌,走向大同的天,大同的天!
陸炳文作詞的《我是中山路人》,第一位讀者毫無疑問是林偉民,讀後頃回:「老大、陸同學,再一次親自出馬!」陸覆:受到大師感召,老叟又獻醜了。我要歌頌的中山路,起心動念45年以上,心路歷程一如仕途,平順坦途分享如下:
1、路綫長度,各地中山路,只會是一條比一條更加長:《山中傳奇》延伸的長度,此一孫氏領銜主演,電影片長十足三小時,延續至今仍屬經典。以台澎金馬地區為例,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368個鄉鎮市區裡面,叫中山路或中正路的就有381條,各地最長的馬路均為中山路,其中臺北市中山南北路總長,全綫13.5公里居全台之冠。
在此順便一提另計時長,寶島數百條中山路,皆臺灣光復後始得名,必然不會超過80年;可不像大陸地區,很多地方中山路,早為紀念中山逝世,幾乎都達一百歲,廈門百年中山路,長久以來意義大,歌詞有句「鷺島中山路,百年沒有盡頭。」邁向下個百齡,正是這個意思。
2、路面寬度,每條中山路,均為當地最寬的一條馬路:廣意中山樵夫的寬度,國父在日本宣傳革命時,對外寬心經常自稱「中山樵」,而廣為人知。眾所周知的,中山北路全綫一至七段(含快車道、慢車道、分隔島、人行道等),標準寬度則約為40公尺,當中五段的道路寬度更達42公尺。歌詞末句「走向大同的天,大同的天!」意味著禮運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語義至明。
3、路況高級,條條中山路,鋪上高級瀝青混凝土柏油路面,都通往市中心蛋黃區,首善之地之上之美:姓孫如山一般的高度,名山不在高,人若高中金榜、抑或是名落孫山,同樣要有孫氏則名,恰似路名中山級別,也像歌詞中那兩句,「心裡頭永遠亮著日頭」、「中山精神在抬頭」,用來形容來時路的高上美。
繼林偉民主席之後,《我是中山路人》的第二位讀者、臺灣文聯朱明月主席,針對詞作者陸炳文榮譽主席,亦感佩表示:您用詞遣字,真誠而感人,把「中山路」走成了一種,歷史見證與文化精神。您這一首歌,依生平事跡意境而作,採取一種溫暖抒情式,像民歌比較符合您的心境,再行設計成歌詞結構(包含:主歌/副歌/主歌/副歌/尾聲),方便日後朗誦口白或者譜曲,真周到還會替曲作者去設想。
朱主席接著補充說:陸主席的背景介紹,又如同歌詞前奏OS,我盡量揣摩、及摸擬情境:清晨的陽光照亮大地,我又踏上熟悉的足跡。一路走來,歲月留痕,一顆赤子心,從未曾離分。想像中主歌,中山南路啊,青春啟程,忠孝東西啊,歲月見證。從南京陵寢到翠亨故里,博愛精神,照耀我心。
隨之的副歌,我是中山路人,一步步走過歷史的晨昏。一半承載夢想,一半心之所繫,這條路連著世界,也牽引著故鄉。主歌再起,兩岸同行啊,薪火相傳,百年革命啊,遺教猶存。多少條街道,呼喚他的名字,在風雨中,我更加堅定前行。而後副歌,我是中山路人,一生追隨大同的星辰。一步步走過風雨路,一句句銘記遺囑文,這條路訴說著,我心的永恆。
旋即通過另一個橋段,多少次獻花在銅像前,多少回俯瞰陵寢淚潸然。一個名字跨越山海,一份博愛融化人間。末了尾聲能體會,我是中山路人,走過百年依舊青春。中山路啊,中山魂,讓世界大同照耀後人。以上是我的高仿之作,更偏向莊嚴的史詩式,如同紀念歌曲般版本,希望給演唱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