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科學 > 心理學 >

動力心理學

2019-10-2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動力心理學(英語:dynamic psychology),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側重研究行為的動力和動機的心理學觀點。W.馮特因受18~19世紀生理學的影響,他的心理學側重感知覺方面的研究,忽視心理學的動力方面。由於進化論強調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和行為的驅動力,S.弗洛伊德也重視人的行為的動機作用,使人們逐漸對動機這一領域產生了興趣。

動力心理學在歷史上一般是指R.S.伍德沃思的心理學。他是一個廣義的機能心理學家,對行為的驅動力特別感興趣,他在1896年就提出要發展一種「動機學」。1918年出版了《動力心理學》一書,並於1925和1930年寫了兩篇論文,對動力心理學作了明白的闡述。1958年又發表《行為動力學》一書。他反對E.B.鐵欽納、J.B.華生和W.麥獨孤的偏頗,力求理解人的意識和行為的因果機制,以及決定驅動力的動力刺激或情境。他提出機制和驅力兩個概念,試圖以此解釋人的一切活動。他認為機制是使驅力得以滿足的外部行為方式,驅力則是機制的內部條件。對行為而言,機制是回答「怎樣」的問題,驅力是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二者可以互相轉化。機制原由外在刺激激發起來,持續活動下去,不再需要動力的補充,本身就可變成驅力,如求食的機制可以直接轉化為求食的動力。類此,習慣也可轉化為興趣。E.G.波林在其《實驗心理學史》修訂版(1950)中為動力心理學設一專章。他認為動力心理學雖非一個學派,但卻包括了許多學派。他列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W.麥獨孤的目的心理學或策動心理學,E.C.托爾曼的目的性行為主義,以及K.勒溫的拓撲心理學。波林還指出,凡關心人性和人格的心理學都可包括在動力心理學之內。這樣看來,現代的新精神分析以及後來在美國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都應包括在動力心理學的範圍之內。

動機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儘管它引起西方心理學家的普遍注意,但始終未得到系統的研究。現代許多研究學習、知覺和人格的心理學家已認識到應當重視動機的決定性作用。關於動機的神經機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參見條目

心理學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