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書法家/畫家 >

P.畢卡索

2019-08-25    作者:-1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P.畢卡索(Picasso,Pabl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法國畫家。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1881年10月25日生於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於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在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因不滿學院派保守的教學方法而離開學校,並積極參加當地文化名人的沙龍聚會。當時流行的各種藝術流派,諸如象徵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代表作品有《鬥牛士》《格爾尼卡》《和平鴿》《夢》《亞威農少女》等。

畢卡索作品:《亞威農少女》,布面油畫,244x234cm,1907年,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布面油畫,305.5×782.3cm,1937年,藏於馬德里索菲亞王妃藝術館

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畢卡索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他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史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畢卡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畢卡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在各種變異風格中,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

畢卡索的作品分期有以下:

藍色時期: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 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粉紅時期:1906年畢卡索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濟已好轉,生活要比以前愉快得多,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婦女。

黑人時期:1906年畢卡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卡索的非洲時期。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

綜合立體主義:1914年,戰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卡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作變得更加自由。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實主義。

新古典時期: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卡索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製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實主義路線。1925年至1932年,畢卡索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

創作

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後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障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範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1904年前後的巴黎之行,使他眼界大開,那裡的新藝術思潮及其探索成果,給他以刺激與啟發。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藝文復興以來確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幾個面的結構。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幾個方面,並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 卡恩韋勒像》、《靜物與藤椅》等。

1915年以後,他開始對J.-A.-D.安格爾精確而細緻的素描感興趣,畫風也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氣勢,是這種轉變的代表作。

西班牙內戰時期,他始終站在共和國一邊,反對佛朗哥政權。當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消息傳出後,他創作了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的悲憤之情。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後,他堅持愛國主義氣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黨,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屍骨存放所》就是透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徵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成就

畢卡索畢生致力於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並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卡索博物館。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