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語言 > 語言學 >

日語

2019-08-13    作者:-1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日本語(日本語、にほんご、にっぽんご),簡稱日語、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是日本的公用語言。雖然日本並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種法令(《裁判所法》(法院法)第74條、《會社計算規則》(公司計算條例)第57條、《特許法施行規則》(專利法施行條例)第2條等)都規定了要使用日語,在學校教育中作為國語教授的也是日語。在日語文法學界,如果無特別說明,「日語」(日本語)這個詞彙,一般是指以東京方言為基礎的日語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

日語是世界第六大語言,只不過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很少有人使用而已。古代,日本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直至中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最後,在平安時代,利用漢字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字。由於那些文字是假藉中國漢字字形而創造出來的,因此稱為「假名」。一方面,「假名」的發音很簡單、只有五個母音音素和為數很少的輔音,加上其他較少用的發音總共只有100多個。另一方面,「假名」有兩種不同的書寫方法,取自漢字楷書偏旁的稱為「片假名」(カタカナ),從漢字草書演變而來的稱為「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漢字為基礎創造的表音文字。換而言之,日語有兩套表音符號:平假名和片假名(相當于英語的大小寫字母),一般書寫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來表示外來語和特殊詞彙。除此以外,還有HONDA、TOYATA等羅馬字(ローマ字)書寫。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漢字,羅馬字多用於商業領域的廣告等,日語漢字的注音使用平假名而不是羅馬字。日語的辭彙十分豐富、數量龐大、大量吸收了外來語。

雖然並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系人,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日本國籍擁有者)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0年6月的互聯網使用語言排名中,日語僅次于英語、漢語、西班牙語,排名第四。

語系

日本語的所屬語系迄今不明,而且也很難看到解明的眉目。雖然有多個假說,但仍未能有統一的看法。

認為日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說法自明治時代末期開始受到關注。其根據是古代的日語(和語)的首個音節不會出現r音(流音)、日語有元音和諧律等理由。然而,難以證明日語和被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各種具體語言之間相互存在親屬關係。因此,古代日語的上述特徵只能證明日語在類型上屬「阿爾泰型」的語言,而不能證明更多。

也有觀點指出日語和南島語系在音韻體系和詞彙上有類似之處,然而詞例並不充足,也有很多例子只是推斷,並不確定。而且這種觀點並不收到主流接受,因為找不到音韻演化的有規律性關係。

有觀點認為日語和達羅毗荼語系之間存在關係,但承認這一觀點的學者較少。大野晉認為日語在詞彙、文法方面和泰米爾語有共同點,但其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上存在問題,受到較多批評。也請參看大野晉 — 克里奧爾泰米爾語(「大野晉#クレオールタミル語説」)一節。

而關於日語和其他單獨語言的關係。漢語,特別是古漢語自古以來就透過漢字、漢語對日語的表記及詞彙、語素上有很強影響。日語音韻中的拗音等就是來自於漢語,此外日語模仿古代漢語書面語的文法、文法的行為,使得人們在日語文法、文法和文體上都能看見漢語對日語的影響。日本屬於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但是,日語的基礎詞彙和漢語不對應。而在文法和音韻的特點方面,漢語是孤立語,而日語是黏著語。日語也沒有像漢語一樣有系統的聲調。由於有以上區別,多不認為日語和漢語有系統的關聯性。

愛努語雖然在語序(主賓謂語序)上和日語相似,但在文法和形態屬和日語不同類型的多式綜合語。在音韻構造上,愛努語沒有清音、濁音的區別,有較多閉音節,這點和日語不同。雖有人指出日語在基礎詞彙上和愛努語類似,但例子並不充足。而兩門語言較為相似的詞彙中,有很多都是愛努語借用自日語的外來語[25]。在目前還缺乏能夠證明兩者有系統性關聯的資料。

朝鮮語雖然在文法構造上有很多地方和日語相似,但基礎詞彙有很大不同。在音韻方面,雖然日語和朝鮮語都具有固有詞彙開頭不出現流音和元音和諧律等和上述的阿爾泰語系語言共同的類似點,但也有一些重大的不同,例如:朝鮮語有閉音節及複輔音的存在,沒有清音、濁音的區別。雖然日語和朝鮮半島的死語高句麗語在數詞上有相似的詞彙,然而高句麗語的實際情況人們所知甚少,目前還難以成為語系的判斷依據。

另外在過去還有人認為日語和雷布查語、希伯來語是相同語系,但這些議論只停留在偽語言比較學的範疇內。

有學者認為琉球群島(舊琉球王國)的語言是日本語的一種方言(琉球方言),也有學者認為其雖然和日語語系相同但是另外一門語言(琉球語),並將琉球語定位和日本語同屬於日本語系、不同的研究者和機關對此看法有分歧、但一般語言學家因日本語與琉球語之間雖然很多共同詞,講琉球語的人和講日本語的人不能互相聽懂,所以將琉球語認為是其他一個語言,甚至將琉球語的個個差別巨大的方言群分別分為很多語言。

特徵

日本語在音韻方面,除了促音「っ」和撥音「ん」外,開音節(open syllable)(以元音結束的音節)語言的特徵強烈。此外包括標準發音在內的眾多方言都具有音拍(mora)。在重音方面,屬於音高重音(pitch accent,或謂非重音語言)。自古流傳至今的和語具有以下特徵:

1.不以「ら行」假名作為詞語的開頭(因此在日語接龍遊戲中很少見到「ら行」開頭的詞語。「楽(らく)(簡單)」、「喇叭(らっぱ)(喇叭)」、「林檎(りんご)(蘋果)」等都不是和語)。

2.不以濁音作為詞語的開頭(「抱(だ)く(擁抱)」、「どれ(哪個)」、「場(ば)(場合)」、「薔薇(ばら)(薔薇、玫瑰)」等詞語上古日語皆無,乃是後世日語發生的變化)。

3.同一詞根內沒有連續元音(「青(あお)(藍色)」、「貝(かい)(貝殼)」在古代的發音是「あを 寬式IPA:/awo/」、「かひ /kafi/」)。

在語序方面,句子主要由主語、賓語、謂語的順序構成,且是具代表性的話題優先語言之一。脩飾語位於被脩飾語之前。另外日語在表現名詞的格時,並不是透過改變語序或語尾,而是透過在詞後加具有文法功能的機能語(助詞)來表現。因此在語言類型學上,日語屬於主賓謂結構;在形態學(morphology)上,日語屬於黏著語。

在詞彙方面,除了自古傳下來的和語詞外,還有中國傳入的漢語詞。自近代之後,以西方語言為中心各國傳入的外來語的比例也逐漸增加。

在對人表現上,日語顯得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等的區別。日語擁有在文法和詞彙上均很發達的敬語體系,以表達敘述人物之間微妙的關係。

日語也有多樣的方言系統,方言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直到近世(江戶時代)中期,京都方言都有著標準語的地位。在近世後期,江戶方言的地位上升,最後以東京山之手的中產以上階層的山之手方言(山の手言葉)為基礎,形成了新的標準語(共通語),亦即明治之後的現代日本語。

日語的書寫系統和其他語言相比較為複雜。漢字(含和制漢字。有音讀及訓讀等多種讀法)和平假名、片假名是主要使用的文字,大多數時候都同時使用這三種文字來表記。此外也時常使用拉丁字母(日語羅馬字)和希臘字母(主要用於醫學和科學用語)。此外,日語還同時通用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向來書寫。

在音韻上,日語音節基本上都是由「輔音+元音」構成,元音只有五種,音節構造簡單,但同時也有直音和拗音的對立、「一音節兩音拍」現象的存在、無聲化元音、隨著複合詞彙的形成使得高音位置也隨之變化等特點。

音韻

音韻體系

日語使用者在說「いっぽん(一本)(量詞,數細長的物品時用)」這個單詞時,分「い、っ、ぽ、ん」四個單位來發音。若按音節來彙整的話,這個詞彙將會有兩個發音單位[ip̚.poɴ]。然而音韻卻與此不同。為了和語音學單位音節相區別,音韻學將「い、っ、ぽ、ん」這樣的發音單位稱為音拍。

日語的音拍已經透過假名實現了體系化。「いっぽん」和「まったく」在語音學上分別是[ip̚poɴ]和[mat̚takɯ],並沒有共同的單音,而日語使用者卻能發現「っ」這個共同的音拍。另外,「ん」在語音學上會因後續的發音而有[ɴ、m、n、ŋ]等變化,但由於日語使用者視其為相同的發音,在音韻學上被視為一種音拍。

日語幾乎所有的音拍都以元音結尾。因此日語具有很強的開音節語音的特徵。而特殊音拍「っ」「ん」並不是元音。

音拍的種類有以下的約111種。不過,因研究者不同,計算方法也有所區別。「が行」的音在詞中詞尾時有時會變為鼻音(也就是所謂的鼻濁音)「か゚行」。但是「が行」與「か゚行」並沒有分辨不同單詞的功能,不過是同一個音位的不同發音罷了。因此除「か゚行」外,音拍數目為103個左右。此外,在包括《外來語的表記》(外來語の表記)第1表中的「シェ」「チェ」「ツァ・ツェ・ツォ」「ティ」「ファ・フィ・フェ・フォ」等外來音拍的情況下,音拍數量還會更多。此外,在外來語表記中使用的「ヴァ・ヴィ・ヴ・ヴェ・ヴォ」儘管在實際生活中常被髮為バ行發音,但也有人發成獨立於其他音的v,將其算入的話音拍種類還會更多。

此外,五十音圖常常被用來說明音韻體系的結構,但和上述日語音拍表相比,有一些略有不同的地方。請注意:五十音圖的出現可上溯至平安時代,它不能反映現代日語的音韻體系(請參看日語研究史一節的江戶時代以前)。

另外請注意,諸如「ぢゃ・ぢゅ・ぢょ」之類的音節在現代標準日語中已經消失了(和「じゃ・じゅ・じょ」合併了),故不列入。外來語音節依據日本國語審議會的《外來語的表記》排列。

元音

日語中的元音只有5個,以「あ・い・う・え・お」這五個假名來表示。音韻學上,日語的元音就只有這5個,其音位分別記為:

a, i, u, e, o

另一方面,在語音學上,5個基本元音分別接近:

ä 、i、 ɯ ~u 、e̞或ɛ̝ 、o̞或ɔ̝

日語的「あ」在國際音標(IPA)中處於前元音[a]和後元音[ɑ]之間。「い」接近i。「え」處於半閉元音[e]和半開元音[ɛ]之間,「お」也處於半閉元音[o]和半開元音[ɔ]之間。

日語的「う」,在東京方言中比起英語等語言中[u]這樣的圓脣後元音更接近央元音,隨之圓脣性減弱,成為既不是央元音也不是圓脣而是居于兩者之間,或是比其更略稍向前突出的發音。這符合在脣與舌聯動時,前元音不圓脣、後元音圓脣、央元音處於兩者之間(不過現行IPA表記還是作為不圓脣處理)的規律。但是「う」在元音融合等場合,音韻上還是做為閉後圓脣元音處理。

為了強調圓脣性之弱,可以像以上那樣使用[ɯ],但是這個符號本來是既像i那樣完全不圓脣、又像u那樣的閉後元音,和圓脣性雖然衰退但還略有殘存、比起後元音略微靠前的日語「う」音還是不完全相同。日本語的/u/是用壓縮嘴脣發音,所以有時候也標記為 [ɯᵝ]. 此外此類元音由於不符合脣與舌聯動的規律,因此極少出現在元音少於5個的語言里。「う」在圓脣後的發音更接近完整的圓脣元音。另外,西日本方言的「う」發音和東京方言相比,舌的部位更深,脣更圓,更接近[u]。

音韻學中存在像「コーヒー」「ひいひい」中的「ー」或「あ行」假名那樣、表示長音的單位(音位為記R)。這是基於「將之前的元音單獨發一拍」這種發音方法所產生的獨立的特殊音拍[34]。有許多詞,例如「鳥」(トリ)和「通り」(トーリ),是否有長音構成了意義的不同。但是,長音作為聲音沒有固定的音值,而是相當于長元音[aː iː ɯː eː oː]的後半部分。

文字寫作「えい」「おう」的,通常讀法和「ええ」「おお」一樣,都是長元音eː oː(「けい」「こう」等開頭加入了輔音的也是如此)。亦即,「衛星」「応答」發音發作「エーセー」「オートー」。然而,在九州,四國南部、西部,紀伊半島南部等地有人把「えい」念作ei。此外像表示軟骨魚的エイ這樣的詞,依詞彙不同有的可以發作雙元音,但也有人不這麼做。當一拍一拍地仔細地發音的時候,很多人會把「エイ」發作ei。在歌詞中唱作2拍時,「い」的發音基本上都會清楚地發出來(例如:「永遠に」→「えーいーえーんーにー」)。

處於單詞末尾或處於清輔音之間的「イ」或「ウ」等閉元音往往會清化。例如「です」「ます」等尾音會清化發為[desɯ̥] [masɯ̥],聽起來會像[des] [mas]。「菊」「力」「深い」「放つ」「秋」可以分別發作[kʲi̥kɯ] [ʨi̥kaɾa] [ɸɯ̥kai] [hanaʦɯ̥] [akʲi̥]。但是作為聲調核的音拍難以清化。不同的人清化的情況各不相同,說話環境、語素、認真程度的不同對是否清化也有影響。此外不同方言的差別也很大,比如近畿方言幾乎不會發生清化。

「ん」前的元音傾向于鼻音化。此外,元音前的「ん」因前後的元音成為近似於鼻元音的發音。

輔音

輔音方面,音韻學上可以區分的有清音-「か・さ・た・な・は・ま・や・ら・わ行」的輔音、濁音-「が・ざ・だ・ば行」的輔音、半濁音-「ぱ行」的輔音。音位按以下方式記錄。至於ワ行和ヤ行音節開頭的輔音,也有人解釋為音位u和音位i隨其在音節內位置的不同發生的變音。特殊音拍的「ん」和「っ」,有人認為是音韻上獨立的音位,也有人認為「ん」是ナ行音節開頭的輔音n隨其在音節位置的變化發生的變音,而「っ」不過是二重輔音化的結果,不是音韻上獨立的音位。

k, s, t, h(清音)

ɡ, z, d, b(濁音)

p(半濁音)

n, m, r

j, w(亦稱作半元音)

另一方面,語音學上,輔音體系顯得更為複雜。主要使用的輔音如下(省略了後面提到的顎音化音):


對於發音中的絕大多數輔音,「か行」為k、「さ行」為 s(也有一些地方的人發作[θ])、「た行」為 t、「な行」為 n、「は行」為 h、「ま行」為 m、「や行」為 j、「だ行」為 d、「ば行」為 b、「ぱ行」為 p 。

「ら行」的輔音在詞首類似 [d] ,是比它更為寬鬆的塞音[36]。也有人發作類似英語 [l] 的音。雖缺乏適當的國際音標表示,不過也有人用濁捲舌塞音 [ɖ] 來代替。此外,在諸如「あらっ?」這樣出現在詞中詞尾的時候,也有彈舌頭變為 [ɾ] 或者 [ɽ] 的,例如弔帶襪天使中惡魔姐妹說「ルール」這個詞的發音。部分日劇中還會出現齒齦顫音的念法。

標準日本語(共通語)以及標準日本語語音所依照的東京方言的發音中,「わ行」的輔音和上面列舉的「う」具有共通的基本性質,為氣息通道略狹的近音。因此,雖說在「處於對應[u]的近音[w]和對應[ɯ]的近音[ɰ]中間、或者是微圓脣」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略微接近[w],但是主要發音部位在軟齶(後元音的舌的位置)略前的地方,可以說是稍稍使用;雙脣發音的二重發音的近音。因此,五十音圖排列中把わ行算作脣音。在本條目中,如無特殊需要,記作 [w] 。外來語的「ウィ」「ウェ」「ウォ」用的也是這個發音,但有很多人會發作兩拍的「ウイ」「ウエ」「ウオ」。

「が行」輔音在詞首發作塞音 [ɡ] ,詞中一般用鼻音 [ŋ](「が行」鼻音、所謂的鼻濁音)。現在,發作 [ŋ] 的日語使用者在減少,轉而使用和詞首相同的塞音或者使用擦音 [ɣ] 的人在增多。

「ざ行」的輔音處於詞首或者「ん」之後時,發作塞擦音(塞音和擦音組合成的 [ʣ] 之類的音),詞中多用擦音(z 等)。也有人總使用賽擦音,但這樣的音在「手術(しゅじゅつ)」之類的詞中難以發音,因而多為擦音。此外,「だ行」的「ぢ」「づ」,除部分方言外,發音和「ざ行」的「じ」「ず」相同。

在元音「い」之前的輔音呈現出獨特的音色。某些輔音發生前舌面接近硬齶的齶音化。例如,「か行」一般為 k ,唯獨き使用 [kʲ]。齶音化的輔音後接「a」「u」「o」的時候,在き後加上「ゃ」「ゅ」「ょ」表記成類似於「きゃ」「きゅ」「きょ」、「みゃ」「みゅ」「みょ」這樣的形式。後接「e」的時候加上「ぇ」表記為「きぇ」,但是這個音節只在外來語中使用。

「さ行」「ざ行」「た行」「は行」的「い段」音的元音也很獨特,但發生的不只是齶音化,發音位置還移動到硬齶了。「し」「ち」的輔音為 [ɕ] [ʨ] 。外來語中的「スィ」「ティ」的輔音是齶音化的 [sʲ] [tʲ] 。「じ」「ぢ」,在詞首和「ん」之後是 [ʥ],在詞中是 ʑ。外來語中的「ディ」「ズィ」的輔音是齶音化了的 [dʲ] [ʣʲ] 以及 [zʲ] 。「ひ」的輔音是硬齶音 [ç] 而非 [h]。

此外,「に」的輔音多發為齶音化的 [nʲ] ,也有人發作硬齶鼻音 [ɲ] 。同樣地,「り」也有人發作硬齶閃音的,「ち」也有發作清硬顎塞音 [c] 的。

「は行」中只有「ふ」的輔音發作清雙脣擦音 [ɸ] ,這是「は行」輔音經歷了 [p → ɸ → h] 的變化所留下的殘留。由於「は行」在奈良時代發作p,在平安時代發作[ɸ]的緣故,五十音圖才把它歸類為雙脣音,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現象。外來語中有人發 f 的音。由於「現代日語在「っ」的後面以及漢語詞中「ん」的後面接續「は行」發音的時候「は行」都會變為「パ行」(p)的發音,出現連濁的時候也是變為「バ行」(b),而不是濁喉擦音[ɦ]」;因此可以說明「「は行」的音位就不是h而是p,按擦音化規則除上述「ふ」的場合以外都變為了h」。即使是現代日語,如果把詞彙限定在和語詞和近代以前的漢語詞的話(不是源自「は行」的「パ行」都是近代開始才產生的),上述規則都是成立的。這雖違反現代日語使用者的直覺,卻能更合理地、成體系地表達「バ行」的連濁和「っ」「ん」後的「は行」發音的變化。

「た行」只有「つ」的輔音是 [ʦ] 。在這個輔音後續元音a、e、i、o的時候(主要是外來語中),則添加小字假名「ァ」「ィ」「ェ」「ォ」記作「ファ」「ツァ」(「ツァ」在「おとっつぁん」「ごっつぁん」等和語詞中有使用)。「フィ」「ツィ」輔音齶音化。但「ツィ」多寫成念成「チ」等等。「トゥ」「ドゥ」([tɯᵝ] [dɯᵝ])等音節,在外來語詞中想要盡量接近原音的時候有人會使用。

被稱作促音「っ」(音位記作Q)和撥音「ん」(N)的音,如前所述,是音韻學的概念,和前述的長音都作為特殊音拍處理。「っ」在語音學上實際的發音是 [-k̚k- -s̚s- -ɕ̚ɕ- -t̚t- -t̚ʦ- -t̚ʨ- -p̚p-] 之類的連續輔音。但是也有時像「あっ」這樣單獨出現,這時它是一個聲門塞音(喉塞音)。 此外,「ん」依據後續音的不同,發作 [ɴ m n ŋ] 等輔音(但是在元音前是鼻元音)。句末等處使用 [ɴ] 的人很多。

聲調

日語的「アクセント」(accent)和漢語的「聲調」(tone)在廣義上都屬於「高低重音」,也就是以聲音(pitch)的高低不同表現重音,而不同於英語的強弱重音。漢語的聲調稱作「曲線聲調」,高低變化在一個音節內實現,日語的聲調是在音拍和音拍之間體現,單獨的一個音拍不成聲調。漢語常常用聲調區別同音詞的語義,日語很少靠聲調區別同音詞的語義,因而日語聲調的作用主要在語義單位之間劃分界限。不同的詞彙有不同的聲調,按音拍發生高低變化。許多時候可以用聲調區分同音詞(漢語則是沒聲調基本說不清話了)。例如東京方言中,「雨」「飴」分別是「ア\メ」(頭高型)和「ア/メ」(平板型),聲調不同(上聲調標作「/」,下降調標作「\」)。「が」「に」「を」之類的助詞沒有固定的聲調,而是由牠們前面的名詞來決定。例如「箸」「橋」「端」,單獨發音是「ハ\シ」「ハ/シ」「ハ/シ」,後接「が」「に」「を」等助詞後變為「ハ\シガ」「ハ/シ\ガ」「ハ/シガ」。

標準語的聲調,可以按照「一個詞中音高是否有下降,若有下降則是在第幾個音拍後下降」來加以區分。音高下降的地方稱作下降點(下がり目)或者聲調點(アクセントの滝),聲高下降前的最後一個高讀音拍稱作聲調核(アクセント核)。

此外對於標準語的聲調,當只發單詞或者文節(文節)的發音時,除了頭高型外,都會像「し/るしが」「た/ま\ごが」這樣在第一拍進入第二拍時音高上升。可是這個上升不是單詞所固有的,在像「あ/かいしるしが」「こ/のたま\ごが」這樣的表達中,音高上升出現在不加區分的一整塊發音單位(語句)的起始位置。這種上升稱之為句音調,起到幫助幫助人切割句與句間隔的作用。另一方面,聲調核是固定在每個單詞裡面的,「たまご」的「ま」後出現的下降聲調並不消失。標準語的聲調從「語句」的第二拍開始上升(語句最初的單詞是頭高型的話則從第一拍開始上升),一直到聲調核都是平聲,在聲調核之後下降。因此,也就是說標準語裡面第一拍和第二拍的高低總相反,標準語的句首不會出現「低低高高…」或者「高高高高…」式的音調。聲調辭典(《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的單詞表也採用了這種標法)中會使用「しるしが」「たまごが」表記聲調(老版標日採用的則是寫一個數字在詞語後面的方法,其中無聲調核標0,聲調核在第幾個音拍上就標幾),但是需要注意這是實際上標的是只有一個文節的語句的發音,它把句音調和單詞聲調核同時標出來了。

日語方言的聲調分布

日語不同方言的聲調差別很大。日語的聲調體系可以分為好多類,不過最常見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東京式聲調和京阪式聲調這兩種。東京式聲調只有有聲調核和無聲調核的區別,京阪式聲調除了聲調核和無聲調核的區別,還有第一拍是高起式還是低起式的區別(京阪式不要求第一拍第二拍高低不同)。許多人以為日語聲調的區別是東西對立,其實實際的聲調分布並非東西對立:東京式聲調基本分布在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關東地方西部、甲信越地方、東海地方大部分地區、中國地方、四國地方西南部、九州東北部、沖繩縣部分地區;京阪式聲調則是分布在近畿地方、四國地方大部分地區、北陸地方的部分地區。也就是說,京阪式聲調分布在以近畿地方為中心的地區,東邊西邊都被東京式聲調包圍著。日本的標準語、共通語的聲調以東京的山之手方言為基準,屬於東京式聲調。

九州西南部和沖繩部分地區分布有二形聲調(二型式アクセント),它只有兩種聲調類型:聲調核要麼在倒數第二個音拍上,要麼在倒數第一個聲拍上。宮崎縣都城市存在只有一種聲調類型的一形聲調(一型式アクセント)。此外,岩手縣雫石町和山梨縣早川町奈良田等地的聲調區分的不是發音在何處下降而是發音在何處上升。和這些有聲調方言不同的是,在東北地方南部到關東地方東北部的地域,還有九州的東京式聲調和二型聲調之間包圍的地區的日語使用者對聲調沒有辨別,沒有詞中何處發音升高的規定。這就是無聲調(聲調崩壞)地區。這些聲調的粗略區分中還有者各種小變種,有著各種類型之間的中間類型。

正如「花が」在東京發作「低高低」、在京都發作「高低低」那樣,單詞的調值在不同的的方言中有所不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各地方言中的聲調體系毫無對應關係。絕大多數場合下是有規則對應的。例如,「花が」「山が」「池が」在東京都(dōu)念成「低高低」,在京都都念成「高低低」。「水が」「鳥が」「風が」在東京都念成「低高高」,在京都都念成「高高高」。「松が」「空が」「海が」在東京都念成「高低低」,在京都都念成「低低高」。像這樣在某個地方都屬於A類發音而在另外一個地方都屬於B類發音的詞彙集合,稱作語類(語類)。

這個事實說明瞭各個日本方言的聲調系統,都來源於歷史上一個共通的聲調體系。服部四郎(服部四郎)稱其為原始日語的聲調,並認為是它發展分化形成了今天的東京式和京阪式聲調。現在有力的假說則認為,院政時代的京阪式聲調(《類聚名義抄》(類聚名義抄)式聲調)是現在一切日語聲調體系的先祖。現在的各個方言的聲調都是由其漸漸變化而得來的(金田一春彥以及奧村三雄)。另外,也有人認為各個方言的聲調是歷史上地方的無聲調和中央的京阪式聲調交融而產生的(山口幸洋)。

文法

日語文法較複雜,因日語屬於黏著語,在詞語上黏貼文法成分來表達(活用),與漢語有較大的差異性。

日語是種主賓格語言,且被歸類為話題優先語言與脫落語,可以透過上下文得知的代詞參數一般常被省略。

語序

日語語序如下:

基本語序:主詞─受詞/補語─動詞(SOV),即主詞、受詞、介詞詞組和脩飾動詞的副詞等皆置於動詞之前,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可以改變,但謂語必須置於句末。

介詞多為後置詞,即介詞置於其所支配的名詞之後。

形容詞、數詞、指示詞、關係子句等名詞脩飾語置於其所脩飾的名詞之前。

各詞類

把單詞按其意義、型態或職能加以分類所得的種別叫做詞類(日語:品詞/ひんし)。諸如「形容詞」「名詞」這樣的「詞類」概念,和上述「句子成分」的概念是不同的。

體言

名詞、代詞和數詞總稱體言,可以做句子的主語、補語、賓語、也可以和斷定助動詞結合起來作謂語,沒有語尾變化。

名詞:表示事物名稱的單詞。如:日語:日本/にほん / にっぽん nihon / nippon(日本)、日語:人間/にんげん ningen(人)

代詞:代指人或者事物的單詞。如:日語:私/わたし watashi(我)、日語:此処/ここ koko(這裡)等。

數詞:數目的稱呼叫做數詞。如:日語:一つ/ひとつ hitotsu(一個)、日語:第二/だいに daini(第二)等。

代詞

在日語中,說話者往往需根據說話者和聽話者的性別、場合、卑尊階級和親疏關係等各種不同的狀況,來選擇不同的人稱代詞,甚至有以說話者或聽話者等的名字或名字加「-さん\-ちゃん\-くん\-さま」等做為人稱代詞的情況。

在日本動漫中,某些特定的代詞用法也是萌屬性之一,像僕娘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指示詞

日語的指示詞在遠近方面,可分成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分別指近的事物、中等距離或距聽話者較近的事物、遠的事物。

指示詞用於不脩飾名詞、脩飾名詞等不同用途時,後面接的東西往往不同。

指稱近的事物的各種指示詞常以「こ」開頭、指稱中等距離或距聽話者較近的事物的各種指示詞常以「そ」開頭、指稱遠的事物的各種指示詞常以「あ」開頭;另指示詞的疑問詞版本常以「ど」開頭。

名詞

名詞大多缺乏性和數等的詞形變化,但名詞可根據其語義分為有情物和非情物等,而一個名詞會根據其為有情物或非情物等,而在某些句法方面有不同的表現。

儘管名詞本身缺乏詞形變化,但名詞的「格」可由後置的介詞表示。

數詞

日語的數詞為十進制,且和漢語一樣,其數詞往往帶有量詞,而根據脩飾對象的不同,使用的量詞也會有差異。數詞和量詞結合時會發生不太規律的音變。

日語有本土詞的數詞和源自漢語的數詞,但就算在以漢語來源的數詞為主的計數體系中,部份的數詞(如四和七)仍經常會用本土詞的發音,而不使用源自漢語的發音。

用言

動詞、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總稱用言。用言可以獨立作謂語,也可以獨立作定語(連體脩飾語)或狀語(連用脩飾語),不過根據後面所接續的助詞,必須改變語尾,即活用。

動詞:表示事物的存在、動作或臨時狀態。如:日語:洗う/あらう arau(洗)、日語:受ける/うける ukeru(接受)等。

形容詞:說明體言的性質或固定狀態。如:日語:広い/ひろい hiroi(寬敞的)、日語:綺麗な/きれいな kireina(美麗的)等。

形容動詞:功用與形容詞相近、功能介於動詞和形容詞之間,但是語尾變化與形容詞和動詞不同、是後來從名詞(尤其是漢語名詞)和日語固有的詞根派生而來。如:日語:靜か/しずか shizuka(安靜)、日語:純潔/じゅんけつ junketsu(純潔)等。詞典學、文法學界也有觀點認為形容動詞根本不存在,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形容動詞只不過是名詞的一種接續方式而已。

動詞

動詞有一定的詞形變化,可依其結尾分作五段動詞、上一段動詞、下一段動詞等;另尚有少量的不規則動詞存在。

動詞的連體形(通常與終止形相同)可置於名詞前以構造脩飾名詞的關係子句,此種脩飾名詞的動詞或被視為所謂的歸屬動詞。

形容詞

形容詞和動詞一樣有詞形變化,且可大致分為「い形容詞」(又稱形容詞)和「な形容詞」(又稱形容動詞)兩類,而這兩類形容詞的變化有所不同。

其他詞類

連體詞:只能加在體言前作脩飾、如:この(這個)、その、あの(那個)

副詞:脩飾用言的狀態、程度、形容詞與形容動詞經由語尾變化可以變成副詞、如:少し(稍微)、とても(很、非常)等。

接續詞:在句與句之中作為承先啟後的作用。如:そして(然後、所以)更に・さらに(而且)

接頭詞與接尾詞:接在單詞前或後,給單辭附上一些特殊意義;如:お・ご(表尊敬的接頭詞)、さま・さん(表尊敬的結尾詞)、ちゃん(表親昵的結尾詞)等。

助詞:日語最重要的詞類、決定在句中的地位、和其他單詞的關係、句子的時態、或是表示特殊的意義,現代日語有三十幾個助詞,大多是由一兩個音節組成,但是在最重要的格助詞中也存在複合格助詞,日語的一個句子就是由單詞後面附上助詞,依照大概的順序組合而成。如:は・が(提示主題、或分開主語和謂語)、を(表動詞的受語)

助動詞:同時具有助詞和動詞的性質、接續在動詞後面,給動詞增添特殊意義或是派生成被動、使役動詞,接續時前面的動詞語尾必須變化,而有些助動詞本身也會有語尾變化。如られる(代表被動)、ない(代表否定)

嘆詞:表示發話者的感嘆、互換或應答。嘆詞本身無實在的詞彙意義,也無詞尾變化,可以獨立構成句子。

連詞:用於連接詞和詞、成分和成分、句子和句子的詞。用於表達前後兩者關係。本身沒有活用。

介詞

日語的介詞,又稱格助詞,其多為後置介詞,置於其所支配的名詞之後,並用以表達名詞在一個句子中相對的文法關係。

句子結構

英語和漢語造句使用「I read a book.」、「我讀書。」這樣的語序,稱之為主謂賓結構,而日語造句使用「私は本を読む。」【私我は主題標記本書を賓格標記読む讀。】這樣的語序,稱作主賓謂結構(不過日語用賓主謂也可以,因為日語是黏著語,而非孤立語)嚴格說來,英語句子必須要有動詞,日語句子卻可以用動詞結尾也可以用形容詞或者名詞+助動詞結尾。因此,與其說日語語句的基本結構是「S(主語 subject)—V(動詞 verb)」,倒不如說是「S(主語)—P(謂語 predicate)」這一「主謂結構」更為合適。

1.私は(が) 社長だ。【私我は(が)主題(主格)標記社長社長だ是(簡體)。】(我是社長。)

2.私は(が) 行く。【私我は(が)主題(主格)標記行く去。】(我去。)

3.私は(が) 嬉しい。【私我は(が)主題(主格)標記嬉しい高興。】(我很高興。)

上述句子都屬於「S—P」結構(主謂結構)。在英語中牠們分別成了「SVC」「SV」「SVC」結構,因此分別稱1為名詞句,2為動詞句,3為形容詞句。可是在日語中這三種結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人,例如一些中學生,可能會仿造"I am happy."的形式造出"I am go."這樣的病句。

題述結構

此外,日語句子中除了主謂結構之外,還有很多句子採用了「題述結構」,由「題目+敘述部分」構成。題目指的是一句話的主題(三上章稱其為"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和「主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主語多用「が」標示,是動作和作用的主體,而題目常用「は」標示,展現的是句子敘述的中心。當一個句子的題目同時也是主語的時候,題目後標示了「は」就不用再標示「が」,究其結果也就成了主語後標示「は」了;而題目同時為賓語也不用再標示「を」,只用標示「は」。例如:

1.象は 大きい。【象大象は主題標記大きい大。】(大象大。)

2.象は おりに入れた。【象大象は主題標記おり籠子に與格標記入れた放入了。】(把大象塞進籠子了。)

3.象は えさをやった。【象大象は主題標記えさ餌食を賓格標記やった餵過了。】(給大象餵過食了。)

4.象は 鼻が長い。【象大象は主題標記鼻鼻子が主格標記長い長。】(大象鼻子長。)

之類的句子中,「象は」在每個句子里都是題目。第4句中的「象は」可以替換為「象が」,因為此句的主題兼任了主語。可是,第5句以後的「象は」不能替換為「象が」。第5句可以替換為「象を」,第6句可以替換為「象に」,至於第7句則沒有替換詞(有人認為可以替換成「象の」,相當于句子改寫成了「大象的鼻子長」)。這些句子里的「象は」這個題目並不表示特定的格,只是表示我現在要討論和大象相關的問題。

這些句子中接續在「象は」這個題目後面的都是「敘述部分」。

大野晉認為,「が」和「は」分別表示的是未知和已知。例如:

私が佐藤です(我是佐藤)

私は佐藤です(我是佐藤)

中,前者意味著「(誰是佐藤呢?)我是佐藤」(已知佐藤而不知「我」),而後者意味著「(我是什麼人呢?)我是佐藤」(已知「我」而不知佐藤)。因此,日語裡「何」「どこ」「いつ」這些疑問詞總是後接「が」變為「何が」「どこが」「いつが」而不會變成「何は」「どこは」「いつは」,因為牠們總是表示未知的事物。

像日語這樣擁有題述結構的句子的語言,稱之為話題優先語言。有些東亞語言,例如漢語、朝鮮語、越南語、馬來語、他加祿語,也擁有這種句式。

主語廢止論

考慮到上述的「象は鼻が長い。」那樣、能分解成「題目+敘述部分」而不是「主語+謂語」的句子在日語裡非常常見,因此可以說日語句子中的主語原本就不是必須的。三上章因而提出了主語廢止論(停止使用「主語」這一文法術語的提案)。

由於「主語」這個用語/概念在實際工作中顯得很便利,因此今天的文法學說還常常使用這個詞。通常把後接了格助詞「ガ」的文法項目作為主語。但是,和三上的說法爭鋒相對、主張日語句子中必須有主語的人在今日的研究者里是少數——只有生成文法的支持者和鈴木重幸等人的言語學研究會小組那樣的學派,由於主語在生成、製造句子中的重要作用而認可主語這個概念。森重敏在分析日語句子時也是立足於「主謂關係」的,但他這裡所說的「主語」、「謂語」並不同於一般所說的主語和謂語。現在日本學校教學中通行的文法——學校文法(學校文法)——中,往往都會使用以「主語」「謂語」等概念為代表的傳統文法術語,但也有的版本的教科書並不把主語單獨拿出來區別看待。

句子成分

即使是認為有了主語和謂語就有了句子的人,也沒法只用這兩個要素就說明句子的結構。在主語、謂語之外,還需要加上脩飾語(Grammatical modifier)等成分,才形成複雜的語句。使得句子得以成立的這些成分稱作「句子成分」。

學校文法(日文:學校文法,初中的國語教科書使用的文法)把句子成分分為「主語」「謂語」「脩飾語(連用脩飾語、連體脩飾語)」「接續語」「獨立語」(「主語」「述語」「修飾語」(連用修飾語・連體修飾語)「接続語」「獨立語」)五種。在學校文法中,「並列語(互相併列的文節、連文節)」(「並立語(並立の関係にある文節/連文節どうし)」)和「補語、被補語(互為補充關係的文節、連文節)」「補助語・被補助語(補助の関係にある文節/連文節どうし)」都不是句子成分,而是表達文節之間、連文節之間之間關係的概念,因而總是形成連文節變成上述五種成分之一。於是教科書隨之採用了「并列關係」「補助關係」這樣的用語(概念),而很少有教科書使用「並列語」「補助語」的概念。此外,「連體脩飾語」原則上不能單獨充當成分,總是要和被脩飾語在一起才能夠成連文節充當句子成分。

學校圖書(日文:學校図書,出版社的名字)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社的教科書中,都把能單獨構成文節的成分像「主語」那樣稱作「×語」,把構成連文節的成分像「主部」那樣稱作「×部」。只有學校圖書把文節和連文節都稱作「×語」,而把一個句子中能劃分成的最大部件稱之為「×部」。

主語、謂語

造句子所需的基本成分。其中謂語尤為重要,在句子中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雨が降る。」「本が多い。」「私は學生だ。」(下雨。書多。我是學生。)都是由主語和謂語構成的句子。有的教科書中強調謂語統合全文的作用,而把主語放在脩飾語中加以解說。

連用脩飾語

和用言相聯的脩飾語(用言的意思請參照自立語)一節。「兄が弟に算數を教える。」(哥哥教弟弟算術。)一文中「弟に」「算數を」等表示格的部分,就是和謂語動詞「教える」相聯的連用脩飾語。此外,「算數をみっちり教える。」「算數を熱心に教える。」(認真地教算術。熱心地教算術。)等句中的「みっちり」「熱心に」(「認真地」「熱心地」)等詞也是和「教える」相聯的連用脩飾語。不過,如果缺乏了「弟に」「算數を」(「弟弟」「算術」)等詞的話,整個句子就會變得不知所云,而「みっちり」「熱心に」(「認真地」「熱心地」)等詞即使缺少了,也還是個能傳達資訊的完整的句子。因此,有人認為前者為句子的主幹,應稱為補充成分,而後者應稱為脩飾成分[6]。有的國語教科書里對這兩者有區分。

連體脩飾語

和體言相聯的脩飾語(體言的意思請參照自立語)一節。「私の本」「動く歩道」「赤い髪飾り」「大きな瞳」(「我的書」「走的路」「紅色的發卡」「大的眼睛」)中的「私の」「動く」「赤い」「大きな」(「我的」「走的」「紅色的」「大的」)為連體脩飾語。鈴木重信、鈴木康之、高橋太郎、鈴木泰等人認為,連體脩飾語賦予「表現事物的句子成分」以特徵,是一種規定了「該事物是什麼樣的事物」的句子成分,因而把連體脩飾語稱作「規定語」(或者「連體規定語」)。

接續語

像「疲れたので、動けない。」「買いたいが、金がない。」(「累了,動不了了。」「想買,但沒錢。」)中的「疲れたので」「買いたいが」(「累了」「想買,但」)那樣,和後續部分有邏輯關係的語。此外,像「今日は晴れた。だから、ピクニックに行こう。」「君は若い。なのに、なぜ絶望するのか。」(「今天是個晴天。所以,去郊遊吧。」「你還年輕。明明如此,為什麼心灰意冷呢?」)中的「だから」「なのに」(「所以」「明明如此」)那樣連接前文和後文的成分也屬於接續語。在詞類中,總是用作接續語的詞的詞性為接續詞。

獨立語

獨立語像「はい、分かりました。」「お兄さん、どこへ行くの。」「魔法少女、それが命です。」(「好的,我知道了。」「哥哥,要去哪裡?」「魔法少女,那就是命運。」)中的「はい」「お兄さん」「魔法少女」(「好的」「哥哥」「魔法少女」)那樣,並不和其他成分相聯,也不被其他成分相聯。從是否和其他詞相聯這一定義來看,獨立語幾乎都是一些表示感動、發動號召、應答、提示的語言。在詞類中,總是用作獨立語的詞的詞性為感嘆詞。

並列語

在「ミカンとリンゴを買う。」「幻想郷の冬は冷たく厳しい。」(「買橘子和蘋果。」「幻想鄉的冬天又冷又難熬。」)中,「ミカンとリンゴを」(「橘子和蘋果」)和「冷たく厳しい。」(「又冷又難熬。」)均是由兩個互相併列的成分構成。作為一個整體,「ミカンとリンゴを」相當于連用脩飾部,「冷たく厳しい。」相當于謂部。

賓語和補語

現在通行的學校文法中並無相當于英語文法中「賓語」「補語」的概念。英語文法把"I read a book." 中的 "a book"看作賓語,為主謂賓結構的一部分;此外,"I go to the library."中的"the library"則是看作和前置詞一併加入的脩飾語。與之相對,日語則是像

私は本を読む。(我讀書。)

私は図書館へ行く。(我去圖書館。)

這樣,不論是「本を」(書)還是「図書館へ」(圖書館),都是「名詞+格助詞」的結構,沒區別,因而都被視作「連用脩飾語」這個句子成分。按照學校文法,私は本を読む。(我讀書。)不用「主語+賓語+動詞」(SOV)句型解釋,而用「主語+脩飾語+謂語」來解釋。

對象語(補語)

鈴木重幸、鈴木康之等人認為,「連用脩飾語」中屬於「賓語」的語,是說明謂語所要描述的動作和狀態所不可或缺的「對象語」(Object[7])。承認它屬於句子的基本成分。(高橋太郎、鈴木泰、工藤真由美)等則是把相當于「對象語」的成分稱作「補語」,認為它對於主語和謂語所描寫的事情起到了補充說明的效果。)

狀況語

像「明日、博麗神社で例大祭がある。」(「明天博麗神社有例大祭。」)「パンじゃないから、恥ずかしくないもん」(「又不是麵包,沒什麼好害羞的」)「僕は恆久和平実現のために… そのために戦うと決めたんだ」(「為了實現永久和平,我才決定要戰鬥的。」)中的「明日」「博麗神社で」「パンじゃないから」「恆久和平実現のために」(「明天」「博麗神社」「這又不是麵包」「為了實現永久和平」)那樣,敘述事件發生的時間、場所、原因、目的的句子成分叫做「狀況語」。在學校文法中屬於「連用脩飾語」,但是,「(連用)脩飾語」表達的是謂語的內部屬性,而「狀況語」表達的是外部狀況,起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漢語有「狀語」的概念(俄語、西班牙語也有類似概念),但是內涵和外延與日語的「狀況語」不完全一致,日語的「脩飾語」在漢語裡也是「狀語」。

脩飾語的特徵

日語的脩飾語總在被脩飾語的前面。「ぐんぐん進む」「白い雲」(「勇猛前行」「白雲」)中的「ぐんぐん」「白い」(「勇猛」「白」)分別是「進む」「雲」(「前行」「雲」)的脩飾語。日語的脩飾語可以變得很長,不過還是前置。

在法律條文和譯文中,常常出現主語和謂語之間夾著一個長長的脩飾語,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清文意。

不過,脩飾語後置的英語也有時候會出現脩飾語弄得句子很難懂的例子,西方人稱作Garden path sentence(日文為「袋小路文」,中文稱作「花園小徑句子」):

英文: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日譯:納屋のそばを|走らされた馬が倒れた。

中譯:跑過牲口棚的馬倒了下去。(更好的翻譯:馬跑過牲口棚,便倒了下去。)

這個日語句子中和「馬」相聯的連體脩飾語「納屋のそばを走らされた」在「馬」之前,因此不容易誤解,但是英語裡脩飾"The horse"的"raced past the barn"在"The horse"後面,這導致了誤解——英文版也可以讀作「馬跑過了倒塌的牲口棚。」。

書寫系統

日語書寫系統是指為了用文字來記載日語文章等的系統方法。現代日語書寫系統由幾種文字構成:起源於中國形意文字的漢字,多用在文字的語幹上;表音文字(音節文字)的平假名(文法型式上也常用)和片假名(主要是用於外來語)以及稱做羅馬字的拉丁字母。這些文字體系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交互使用著。

以下舉出幾個用日語寫成的單字示例:

日文單字的配列法不以漢字,而以記載單字發音的「假名」為基礎。通常用於「假名」的排序法有「五十音順」和「伊呂波順」兩種。後者為舊式。漢字會另外以部首來排序。

文字體系

漢字

漢字是指中國文字,「漢」指的是漢族的意思。牠們主要被使用在名詞、形容詞和動詞的語幹、以及日本的人名。

漢字用來標明每個字具有的意義,可以分解成三種類型: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許多漢字組合自數個(通常是兩個)字旁,其中一個是形旁,在漢字裡表示主要的意義,依部首排序到漢字辭典里;另一個成對的元素標示出原始的漢字讀音(詳見六書),即使在日語裡也通常不會有完全一樣的讀音標示。於是有一部份稱做國字的日文漢字被創造出來,像是「働(dō,工作)」、「辻(tsuji,路口)」、「峠(tōge,山道)」。

假名

7至8世紀,貴族在詩歌與文章里使用漢字以符合他們的美學。漸漸地一些用來對應每個日語音節的標準文字因此成形。萬葉假名被用來標註許多艱深的漢字。

這使得假名的教育利用此方法來解釋漢字。這些被高度簡化過的音節文字記號沒有獨立的意義,但表現出讀音與音律組合。日語的音節以時間單位摩拉(モーラ)作為分隔,展現在書寫上,而事實上是被元音的音節所區隔,或是子音跟隨著一個長元音或雙元音,而最後一個音節 n 與促音呈現在日語特有的假名上。

由於文字發展的歷史與書寫方式造成假名變化成平假名和片假名。

平假名

平假名(ひらがな或平仮名)最早明確的發展是在9世紀時被貴族婦女所使用,她們同時學習漢語和漢字。平假名從萬葉假名的草書型式轉變,兩者相近的地方在於都是對漢字做簡化與圓體化。

日本小孩在漢字之前都先從平假名開始學習讀寫(例如:「ひらがな」是Hiragana的平假名寫法而「平仮名」是Hiragana的漢字寫法)。平假名大量使用在接頭詞(例如:護身符的「お守り」)和形容詞與動詞的活用語尾(送假名),以及沒有漢字或漢字難讀的日文單字。

當使用不熟悉或是尚未學過的漢字(在教科書上沒有),一種辯正讀音的型式是在上方加註較小的平假名(直式書寫時為為右側),這種平假名稱為振假名(注音假名,ふりがな)。

片假名

片假名(カタカナ或片仮名)始於密教真言宗的佛教修道士,最早是用來作為輔助閱讀漢文宗教典籍的一種速記符號。牠們從複雜漢字的部份元素髮展而成,容易被辨識且型式簡單而富有稜角。

現今片假名常用來作為強調用途,如同西方的斜體字一樣。於是在廣告、漫畫和商品包裝上使用了許多的片假名。

牠們也被用來學習外來語以及漢字以外其他語言的用字名稱等。近年來一些藝人與地方的名稱大量取自韓國或中國,使用片假名以貼近原始的讀音。在政治與歷史人物的多半保持使用漢字。有一些外來語言的單字不以原本正確的寫法,而根據該字的讀音來轉換,例如「Toys "R" Us」寫成片假名「トイザラス(to-i-za-ra-su)」。

片假名也使用於動物和植物的學名上,在語言教學上也被用來標示漢字的讀音。

羅馬字

羅馬字(ローマ字)來自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主要是透過葡萄牙耶穌會傳教,為了宣揚上帝的文字於1544年從歐洲傳到日本。1590年日本第一臺印刷機自葡萄牙帶入。更進一步輸入了20年用葡萄牙語或羅馬字日語寫成的《吉利支丹版》(キリスタンバン;基督教版)書籍。

之後羅馬字因為鎖國政策的緣故幾乎從日本消失,一直到幕末纔得以重現光明。美國的醫生與傳教士詹姆斯·柯蒂斯·赫本在1867年寫了第一本日英辭典《和英語林集成》,並且發展出拉丁語翻譯系統,後來稱為赫本式系統。

現今羅馬字常用在市場營銷用途上(像是公司名、廠牌名、產品名等),尤其是為了工作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和與外國人相處上。另外也用在首字母縮略字、頭文字等方面,例如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縮寫)。所有在日本的學生學習英文的同時也學羅馬字。

有幾種翻譯方式可以將日語寫成羅馬字:

平文式:適合英語用戶,實際上成為標準的記載法,在日本國內外被廣為利用(在英語版維基百科也是)。

日本式:從平文式而來,根據ISO 3602 規格修改與標準化後的型式。

訓令式:日本式的再修改版,根據ISO 3602標準化。對應假名的狀況良好,對日本人而言容易學習。文部省正式推行的是這個方式,不過在日本國外鮮少被使用。

在上述以外還有一些其他小眾的翻譯系統,例如JSL。

詞彙

詞彙的種類

日語的詞彙可以分為四類:

1.和語:日本民族原來的詞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動詞和具象的名詞。

2.漢語:自古吸收漢字學習中華文化,並創造全新的中文詞彙,當中包括和制漢語。大部分與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主要是抽象詞彙和對應西洋文化的漢語造詞。

事實上反觀近代,漢語受到日語影響深厚,西方文化帶來的未聞事物,現代科學與人文觀念之對應譯詞,大部分由日本人用既存漢字所創造,而逆傳回漢語。

3.外來語:主要是來自英語,由於英語本身字庫豐厚,自古受其他歐洲語言影響而來源多元,因此日語中歐語借詞,其實不少仍然跟英語吻合。而各個語種在日語中詞彙的側重面不同。

葡萄牙語:主要是生活方面的詞彙。參見日語中的葡萄牙語借詞。

荷蘭語:主要是科學技術和日用品方面的詞彙,還有航海、度量衡方面的。參見日語中的荷蘭語借詞。

法語:最初是軍隊用語,以後多是藝術、服飾、飲食方面的,亦有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用語。參見日語中的法語借詞。

德語:主要是學術方面的,特別是哲學、醫學和化學方面的。參見日語中的德語借詞。

義大利語:主要是藝術特別是音樂方面的詞彙,多和英語雷同。

俄語:詞彙量不多,主要是與革命和思想運動有關的。

英語:占外來語的絕大多數(80.8%,1990年)、包含的領域十分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近年來,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呈爆炸性增長的趨勢。

漢語:詞彙量不多,除了地名,還有飲食、植物名和一些形容詞。(註:此類詞語多數使用片假名,很少使用漢字,區別於日語中的漢字詞。)

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4.混種語:以上三種的混合型,包括日本人生造的看似外來語的詞彙(大部份是和制英語),例如「コスプレ」(cosplay,是由costume(服裝)加上play(扮演)兩個英文單字組成)。除以上所說的情況外,混種語有另一個定義是將外來語音節簡化。例如英語的convenience store(コンビニエンス ストア)會刪減為konbini(コンビニ)、personal computer(パーソナル コンピューター)會刪減成pasokon(パソコン)。這個現象是由於日本人較喜歡4個假名的字,所以近年有很多字都被日本人改成4個假名,而這些字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常用字。

擬聲和擬態詞

模擬外界的聲音或以聲音等形象地表達事物的形象和狀態的詞、稱為擬聲和擬態詞。

日語中擬聲和擬態詞的數量眾多,描繪形象的分類十分細緻,遠遠超過其他語言。擬聲和擬態詞不僅在口語中,而且在文學作品和廣告語中的應用都十分廣泛,使語言顯得活潑生動。例如:ぴかぴか、ごわごわ、こそこそ、もじもじ、きらきら、すくすく等都是擬態詞。例如:どきどき、ぷっ、かかかか~等都是擬聲詞。

敬語

所謂敬語就是說話人對聽話人或話題中的人表示敬意的語言現象。說話人在社會關係中,對應該表示敬意的人就必須使用敬語。敬語的使用由以下三個主要因素來決定:

1.說話人的年齡或社會地位處於下方,要對上面的人表示敬意時使用敬語。

2.初次見面時,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係不親密時,要對聽話人表示敬意時用敬語。

3.內、外關係也是在使用敬語時必須考慮的。

地理分布

日語的使用範圍主要是在日本國內。雖然不論是日本國內或日本國外都沒有做過有關日語使用人數的調查,但一般是按照日本人口計算的。

在日本國內,法令上並沒有直接規定日語為日本的官方語言或國家語言,但《裁判所法》(法院法)第74條規定:「在法院,使用日本語」。此外,在《文字及活字文化振興法》中已將「日本語」與「國語」同等看待(第三條第二款:「要振興文字及活字文化,必須充分的體認到『國語』是日本文化的基石。」、第九條:「國家,應當儘可能…(中略)…支援將『日本語』的出版物翻譯為外國語言…」)。此外,所有的政府公文都是只由日語書寫,各級學校的「國語科」所教授的內容是日語。

在日本,無論電視及廣播、電影等廣電領域,還是小說及漫畫、報紙等出版領域,幾乎都使用日語。在播放國外的電視劇及電影時,也幾乎都翻譯為日語,並帶字幕或日語配音播出。外語原版的出版物在日本也有發行,但主要是面向海外的論文、針對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或日本的外語學習者的出版物,並不以一般日本人為受眾。

在日本國外,主要使用日語的有中南美洲(巴西、秘魯、玻利維亞、多明尼加共和國及巴拉圭等)和夏威夷等地區的日本人移民,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在經過三、四代以後就不再說日語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曾統治的各個地區——臺灣、庫頁島及南洋群島(現在的北馬里亞納群島、帕勞、馬紹爾群島及密克羅尼西亞),中國的部分地方(如大連)以及朝鮮半島——至今還有一部分在當時曾受過日語教育者能夠使用日語。

因甲午戰爭而接受日本統治50年的臺灣在「皇民化」政策期間,幾乎所有的臺灣人都要學習日本語,且在臺灣使用的臺語、客家話及臺灣原住民語言等14族語言也含有大量的日語詞彙。臺灣原住民中不同部族之間有時也會使用日語溝通。

此外,帕勞的安加爾採用日語為官方語言之一。但是當地並沒有居民在日常對話中使用日語,日語作為官方語言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方案,不過是一個表達了對日友誼的象徵性方案罷了。

日本國外將日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習者共計約365萬人,在韓國有約96萬人,在中國約有83萬人,在印尼約有72萬人。東亞、東南亞學習者占了全部學習者的八成。125個國家和8個地區開展了日語教學。此外,日本國內的日語學習者已達到約17萬人,其中亞洲人約有14萬。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