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宗教 > 佛教 >

上座部

2019-08-08    作者:中文头条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上座部(梵文:sthaviravāda;巴利文:theravāda;藏文:Neten depa),佛教部派之一。意為上座長老們的學說。在巴利文中稱Theravāda。它是在釋迦牟尼逝世後第一個百年內出現的。據說是當時佛教僧伽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不同而出現了分裂。上座部在佛滅後第三個百年中間再次分出了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和雪山部。以後陸續分裂出現了該系當中的犢子部等八部。

西元前3世紀時,阿育王向斯里蘭卡傳教時,派去的就是上座部長老。就三藏經典論,上座部的律藏中,漢譯保存的有化地部的《五分律》,以及法藏部的《四分律》。上座部的思想可以從境(認識分析的對象)、行(修行實踐)、果(修行所得)三面來看。上座部依認識對象把「法處(所知對象)」列為五十二大類;又以色心二者來歸納十二處。主張心為刹那滅,這樣依於心的法處也就是刹那滅了。就解脫實踐而言,上座部認為「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邏輯上,眾生得解脫的根據是先天而有的。為了實現擺脫染(煩惱障纏)而走向淨,就要修道才能恢複本性。修道的主要手段是禪定(念住)。念住是分析內心,南傳上座講心細密地分為八十九種,又分為九類十二心:有分心、愛持心、見心、速行心等。在解脫論上,上座部對原始佛教有所發展,後者只講「人無我」,而上座部則講三種解脫門(空、無相、無願的禪定法),它的「空解脫門」就引向了「法無我」的命題。

歷史

佛教僧團中,不問年齡、種姓、與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為上座(Sthavira),後出家者應對他們表示尊敬。如《摩訶僧祗律》中說:「先出家(受具)者,應受禮、起迎、合掌、低頭、恭敬。先出家者,應作上座:應先受請、先坐、先取水、先受食」。而僧團中的所有成員,稱為大眾。僧團採取民主原則,僧眾一律平等,都有權利參加僧團事務的討論和表決。

現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順導師認為,「尊上座而重大眾」是僧團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實務上,因為信仰及戒律的看法不同,誰能夠主導僧團的走向,經常引起上座長老與一般大眾間的緊張關係,最終成為部派分立的原因。

根本分裂

所有部派共同傳說,在釋迦牟尼過世後,佛教僧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大傳承。分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對戒律的見解不同;也有傳說認為,是因為大天五事造成。

現代學者考證認為,根本分裂的時間,應晚於七百集結,印順法師認為其時間可能在釋迦牟尼過世百年之內,阿育王即位之前。在七百集結中,西方系的比丘僧團,以拘舍彌、摩偷羅為根據地,形成根本上座部,東方系僧團于毗舍離形成大眾部,兩大傳統就此形成。

先上座部與分別說部

根本上座部中,在西南印阿盤提的僧團,發展為分別說部。原先在摩偷羅國的僧團,形成先上座部,嚮西北印度罽賓發展。現代學者綜合南北傳主要文獻分析認為,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形成先上座部、分別說部、大眾部三系鼎立的局面。

從《善見律毗婆沙》記載來看,當時雖因為傳承及地域分布,使得部派分裂,但各部派間仍是相互尊重,並沒有太大分歧。但阿育王出身西南印度,在政策上可能偏向分別說部與大眾部,壓抑了西北先上座部僧團,使得僧團之間產生嫌隙。各部派僧團尋求政治力量的支持,以發展自身勢力。在阿育王之後,各部派僧團逐漸形成不相容的態勢。上座部後續分化的主要標誌性文獻是提婆設摩《識身論》,此論先批判「分別論者」為「誹謗、違越、拒逆世尊所說契經」,再自稱「性空論者」而批判了「補特伽羅論者」,形成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先上座部

佛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先上座部的成員中,在拘舍彌一帶的僧團,形成犢子部。迦多衍尼子在恆河流域某地著《發智論》,批評犢子部的宗義,影響了在摩偷羅國與迦濕彌羅的上座部僧團,成立了說一切有部。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的分立,形成四大部派傳統。

其中以說一切有部最為興盛,也深深影響到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而不同意說一切有部學說的舊有先上座部成員,部份遷移至山區,形成雪山部。

犢子部因對《發智論》中的一頌的解釋不同,又分出四部,其中以正量部最為盛行,並取代了原先犢子部的地位。

分別說部

在分別說部中,阿育王時,摩哂陀至錫蘭島傳教,在錫蘭島上形成赤銅鍱部。留在印度本土的僧團成員,則依地域,發展成化地部、法藏部與飲光部。

在錫蘭島上,赤銅鍱部先形成大寺派,之後分出無畏山寺派。現代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大寺派所發展而來。現代學者從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解讀出,在當時印度有被稱為大乘上座部的宗派,可能是受到大乘佛教影響的上座部僧團,許多佛教研究者認為他們源起於赤銅鍱部的無畏山派。但是他們的傳承並沒有流傳下來。

部派區別

上座部與大眾部最大的不同,在於上座部重律,認為記載的古代所制戒律的一切內容都不能改變。而大眾部重法,認為佛陀的律法要適應僧眾所處的具體環境,在不捨小小戒的前提下,僧團可以根據共識確定戒律執行細節,比如不捉金錢戒及賣買戒的執行細節。而在戒律方面,上座部尊重上座比丘的意見,由上座僧伽的集體來決定戒律制定與戒律解釋的工作;但是大眾部則是認為應由僧伽的集體意見來決定戒律。上座與大眾同樣接受在家眾參與僧團事務的討論。

至於在教義上,上座部認為「二佛不共世」,而大眾部認為有「十方及無量諸佛」,這是兩派主要的不同。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