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宗教 > 佛教 >

中道

2019-10-2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中道(梵文:madhyamā-mārga,又作巴利文:majjhimā paṭipadā、梵文:madhyamā-pratipad),佛教術語。佛教認為的不偏不倚,不墮兩邊(極端)而完全符合一切事物現象本來真相的主張或實踐。中道被認為是佛教學說揭示的終極真理,它在佛教發展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內在含義。

原始佛教的創立人佛陀僅僅說中道是舍離二邊見,既不溺於貪愛,亦不追求苦行。《轉法輪經》說:舍此二邊有取中道而得明得智得定得慧得正覺。小乘佛教通常以為循八正道就是中道,即觀悟十二因緣之理,棄捨常見(以世界為實有)、無見(以世界為虛無)的修持立場。《中阿含》卷五六說:「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于涅槃,謂八正道。」大乘佛教各宗都主張的中道,說法雖有差異,但從方法論立場看是完全一致的。《大智度論》卷四三說「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又說「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例如:中觀派以八不正觀(認為宇宙萬法「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為中道;天台宗則以三諦圓融義為中道,即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一偈頌的真理。至於瑜伽行派則依三性說中道(遍計所執性情有理無;依他起性理有情無;圓成實性真空妙有)。瑜伽行派又是以保守中觀派的緣起性空理論為基礎的,其《成唯識論》卷七說:「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亦即是中道。」中道既符合一切存在的實相,又是與一切存在的本體是相互貫通的,在本體論意義上,中道因此可以等同於如來藏、法性、法身、法界、涅槃等。

緣起中道

在《雜阿含經》中,中道一詞出現六次,都是用於法義討論。包括了:

第10卷〈262經〉,提出不有不無的中道。此經是阿難講述迦旃延的故事,原本的故事出自第12卷〈301經〉。〈301經〉、〈302經〉同樣提出不有不無之中道。

第12卷〈297經〉大空法經,提出不一不異為中道。〈300經〉提出不常不斷為中道。

在《雜阿含經》中,提出了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等中道概念。中道、緣起、十二緣起是被連結在一起的,可以被視為是一組相同的概念。

離苦樂中道與八正道中道

在《中阿含經》中,開始提出遠離欲樂與苦行兩個極端,作為修行的中道,並明確提出以八正道為修行指引。

佛陀在人間的初次說法《轉法輪經》,就主張:修行要離開欲樂與苦行這兩種沒有利益的極端,而行八正道的中道。《相應部》第56相應11經《轉法輪經》:「比丘們!有兩個極端,出家人不應該親近,哪兩個呢?這在欲上之欲樂的實行:下劣的、粗俗的、一般人的、非聖者的、無益的,以及這自我折磨的實行:苦的、非聖者的、無益的。比丘們!不往這兩個極端後,有被如來現正覺、作眼、作智,導向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比丘們!但什麼是那被如來現正覺、作眼、作智,導向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呢?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