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正文

顏思齊召來福建漳泉移民拓墾臺灣諸羅笨港一帶功不可沒

2024-10-05 16:50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閱覽:




















 

顏思齊召來福建漳泉移民拓墾臺灣諸羅笨港一帶功不可沒

「今歲是我們福州十邑鄉賢、國府主席林森(子超)先生,1884年(清光緒十年)來到臺北電報局履新140周年紀念,也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翌年清廷割地台澎、求和130年國恥年,距顏思齊登陸臺灣,已有273個春秋,前人開台稱王,功不可沒,後人抗戰勝利,功不唐捐,吾等撫今追昔,無限感慨!」

台澎金馬地區大陸各省市旅台宗親鄉親聯誼總會會長陸炳文博士,105日、距第80個臺灣光復節還有20天,前往林森紀念堂,受邀參加臺北福州十邑同鄉會重陽敬老茶會,恭向林子超主席銅像行禮致敬後講話。

附圖34,分別為台北介壽公園內林森立像、1966年林森百歲誕辰紀念大會舊照,據此慷慨陳詞林子超陳年往事,並引述明顏思齊82世孫紀念先祖,當年搭上戎克船渡海,踏上諸羅古笨港河域,開啟大量漢人拓墾北港、水林的歷史脈絡一文:

〈顏思齊開拓臺灣史略〉* 顏嘉德

明天啓元年(1621)顏思齊、鄭芝龍率眾入笨港,旋築寨以居,鎭撫土番,督導所部耕獵。漳、泉之民投附者三千餘人,此開拓之始,也漢人開拓臺灣之最早記錄。

顏思齊拓墾臺灣笨港地區,召來者自以顏、鄭之同鄉145故舊為主。當時地廣人稀,能和平相處,及至大量移民,因爭地奪水,磨擦時起,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笨港地方發生漳、泉大械鬥。多數漳人遷往東方之麻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麻園寮頓成新街。至嘉慶二年四年及八年再連二次大洪水,笨港溪南移加速,笨港南街紛紛遷出。道光三年笨港地方(1850)原笨港地區漳、泉再發生械鬥、笨港街漳民,幾全遷往新港,因此北港幾乎全泉籍移民,今古老街道中,仍可見「泉記」市招。

顏思齊在雲林、嘉義等地拓墾。對臺灣爾後農業技術 的推廣和發展,建立了相當大的汗馬功勞。時至今天,各地方仍留有許多古蹟。

康熙二十六年(1685)蔣毓英著《臺灣府志》,距顏思齊登陸臺灣已有六十一年,可是他在臺灣府志的笨港一條中,只記載了水源,溪流及出海口,沒提人口及建築,很顯然的,這時笨港沒有建成街道與集鎭。

康熙三十三年(1694)高拱乾在前書的九年後著《臺灣府志》,也沒有提到笨港的人口及建設。

康熙五十六年(1717)距顏思齊來臺灣93年,周鐘埴著諸羅縣志「山川總圖」的一條中,在笨港溪南岸,就有村落,街及人口了。笨港街的發展,向北有溪水阻礙,不能通行。向南交通便利,發展容易,商賈自然雲集,房舍應乎人口增加的需要增建,有南街,北街甚至有前街、後街之分。

由於笨港南岸開發快速,人口增加、商業發達、舟船亦多,以致南北雜貨,多在這裡裝卸集散,成為臺灣西部,近海的新市鎭,以笨港最大,還在這個出海口建有公館、驛館供行人住宿。

乾隆六年劉良壁著《笨港志》,說笨港有倉庫69間,到乾隆二十五年余文儀著《臺灣府志》,說笨港倉庫增加到109間。由此也可看出其發展快速之一斑。至於倉庫有多大能儲存多少物資,並沒有說清楚。

笨港,從思齊公開拓前的不毛之地,演進到今日成為臺灣西海岸最大的港灣,是漳、泉墾民大量進入臺灣,所做的最大貢獻。它不但使笨港成為沿海大集鎭,也為唐山過臺灣開闢了第一站,雍正九年笨港設縣後,更發展成為臺灣跟福建之間,往返運輸重要口岸。當時由中國運來布匹、酒、雜貨再轉運出口。雲、嘉、南地區生產的米、糖,擴大了笨港的功能。

臺灣以笨港地名的地方,有四個,分別在台東、彰化、雲林、嘉義。為了整理地籍,其他三個取消,留下雲林的笨港,就是現在建有朝天宮的北港。

上文摘錄自作者82世顏嘉德舊作〈顏思齊開拓台灣史略之二〉,經查核其內容與事實,均副陸炳文35載之前、亦即1989426日,主持中華電視台文化教育節目《源遠流長》第66集〈北港媽祖〉,介紹雲林北港風土民情及媽祖信仰,乃至隔周播出第67集〈新港古廟〉,介紹嘉義新港古蹟及風土人情,大意大體上說大同小異。

附圖最後一張,則攝於201561日,係陸炳文最近一回帶著文人信士,專謁雲林北港朝天宮參拜媽祖,實即同年312日,啟動兩岸合境祈福行之後,行走過的第66間天后宮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