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萬山紅遍

2019-08-25    作者:-1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萬山紅遍

作者:李可染

創作年代:60年代

規格:131×84cm

材質:紙本設色

收藏:中國美術館

美術作品:萬山紅遍

《萬山紅遍》的誕生,有著特殊而深刻的時代烙印。毛澤東詩詞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其中的意境又甚為廣闊,在革命主題風行藝壇的年代里,是山水畫家們樂于表現的主題。1960年結束多年寫生、重新回歸畫室創作的李可染也自然而然地開始涉足這一題材。

在構圖上,呈現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豐碑式構圖」和「門板式構圖」,又巧妙構成了「兩度半空間」。傳統山水畫里,畫面上下總會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巒和坡腳,採用了不留餘地的滿幅構圖。這樣,就迫使觀眾的視線集中於山體,產生如同仰望紀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還刻意減弱透視,強化了平面感:畫面主景的七八層山幾乎被壓縮到同一個平面,像門板一樣垂直地堵在觀眾面前。如此,透過豐碑式和門板式構圖,山體造型的視覺衝擊力被極大地強化,更凸顯群山之氣勢撼人。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的平面感雖被刻意加強,但並非全平。一方面,近、中、遠景的層次關係採用了類似淺浮雕的處理手法;另一方面,為營造「萬山」之境界的幽深遼闊,李可染在畫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門板」在這裡似乎開了一道窗,可以遙望看見氤氳雲氣中直達天際的層層遠山,並繼續通向無限深邃悠長的空間。於是,透過這左上角約占全畫五分之一的篇幅,傳統山水畫藉以表現遼闊意境的「遠」勢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礙門板式構圖所強化的視覺衝擊力。李可染把這種微妙的空間處理手法稱為「兩度半空間」,即以高遠立勢、以平遠結境,使高大雄渾與深遠幽邃合二為一。

在技法上,積墨加積色,層層積染,塑造雄渾之勢。雖然紅為畫面主調,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輪廓襯托。積墨山水完成之後,再蘸硃砂由淺至深地逐步點染。作者用硃砂如用墨,運用完全相同的筆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渾然天成。只見硃砂略淺處,有墨色浮上;中間色調處,則墨色相融;最為明亮處,點以厚重硃砂。整個畫面最終呈現出的色調效果頗有明代剔紅、剔犀漆器的特點,極為莊重雄渾、古樸典雅。

《萬山紅遍》畫面的邊角幾乎全被填滿;濃重的墨、色連同其它中間色調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在擠之又擠、不能再擠之下才留出了飛瀑、白牆、雲氣等極其狹小的空白。這種對光暗的處理,使得畫面頓時有了靈性,顯得神采奕奕、如沐神輝。被「擠白」點亮的萬山,在積墨、積色和「兩度半空間」所營造出的氣勢與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層靜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間。

1961-1964年間,李可染共創作了七張尺幅各異的《萬山紅遍》。其中三幅現分別藏於中國美術館、中國畫院和榮寶齋;一幅為可染先生家屬收藏;另有兩幅被臺灣著名藏家珍藏數年。

款識: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可染。鈐印: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他的畫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代表畫作有《灕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