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三希堂法帖

2019-08-27    作者:zwbk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三希堂法帖》(拼音:sān xī táng fǎ tiè),中國清代官刻的一部大型叢帖。乾隆十二年(1747)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等人奉敕用內府所藏魏晉至明朝歷代書跡選編摹勒,刻成《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32卷,至乾隆十八年(1753)完成,共收入歷代書法家134人,書跡340件,刻石495塊,原石今存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內。

《三希堂法帖》初拓本(局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清高宗弘曆(乾隆)喜好書畫,曾將最珍愛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合稱「三希」,並在故宮養心殿內辟專室收藏,名曰「三希堂」;又曾命張照等將宮內收藏的書畫作品整理著錄,先後編成《石渠寶笈》共3編。《三希堂法帖》即由此得名。此帖收羅廣泛,摹刻亦精,規模之大為其他朝代所未有,但其中偽跡甚多,後人評價不高。其初拓本紙墨、拓工、裝裱皆精良,收藏價值較高,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在帖石上下邊緣加刻花紋後,拓本遂粗率不足觀。

此外,乾隆二十年(1755),弘曆又命大學士、戶部尚書蔣溥(1708~1761,字質甫,號恆軒)等人選出《三希堂法帖》未收的唐宋元人書跡38件摹勒上石,嵌于頤和園萬壽山墨妙軒兩壁,稱《墨妙軒法帖》四卷,弘曆親自作序,作為《三希堂法帖》的續帖。今原石已毁,拓本流傳較少。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