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五臺山佛樂

2019-08-27    作者:zwbk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五臺山佛樂,是五臺山寺廟中長期流傳的漢族傳統佛教音樂,五臺山佛樂兼有漢傳佛教(稱「青廟」)和藏傳佛教(稱「黃廟」)佛教音樂。五臺山佛樂始於北魏,並一直在五臺山地區流傳,特別是青廟佛樂,還在山西省五寨、左權、洪洞、襄汾、繁峙、代縣、原平、太原市等地流傳。

中國的佛教音樂分為南、北兩派,南方佛樂以委婉、清秀為特點,江南韻味十足;北方佛樂則深受古印度音樂的影響,呈一種古樸、典雅、莊重和肅穆的特點。五臺山佛樂,屬北方佛樂。雖然五臺山各種佛教音樂不同,但都體現了北方宗教音樂的共同特點,就是比較雄壯,不同於南方佛樂的婉麗。經佛樂隊演奏,既有較為濃郁的民族民間音樂韻味,又有鮮明的佛樂特色。

五臺山位於山西東北部,屬太行山支系,因有頂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是全國惟一兼有漢傳佛教(稱"青廟")和藏傳佛教(稱"黃廟")的佛教聖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公佈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編號:Ⅱ-65

地區:北京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

歷史溯源

中國的佛教音樂分為南北兩派,南方佛樂以委婉、清秀為特點,江南韻味十足;北方佛樂則深受古印度音樂的影響,呈一種古樸、典雅、莊重和肅穆的特點。作為北方佛樂的代表,五臺山佛樂與五臺山佛教同生共榮。五臺山佛樂淵源於印度佛教音樂,到了唐代,由於佛教儀式的日益集體化、規範化,五臺山佛樂達到繁盛,形成獨唱、齊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元代、明代之交,樂器被引入五臺山佛教,使五臺山佛教儀式藝術性大大提昇。

"簫笛箜篌,琵琶箏瑟,吹螺振鼓,百戲喧聞,舞袖雲飛,歌梁塵起,隨時供養……"這一描述北魏北齊時五臺山佛樂盛況的短詩已佐證了佛樂在當時的重要和流行。

五臺山佛教音樂淵于印度佛教音樂,又吸收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成分,成為北方佛樂的代表。當時,東晉高僧道安、慧遠,創造了唱導這一新的佛教講唱體制,以講唱法理開導眾生為宗旨,採用了多種民間說唱方式,使唱導音樂與淨土宗教義結合起來,編撰成《西文化導文》《往生禮讚》、唐代是五臺山佛樂的極盛時期,五臺山僧人澄觀是華嚴經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時完成了唄讚音樂的系統整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一八載:"十讚嘆者,樂則歌贊,苦則哀歎……如來具是六十種聲音……"這種唄讚音樂是華嚴宗音樂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唄讚音樂的代表。

雖然五臺山各種佛教音樂不同,但都體現了北方宗教音樂的共同特點,就是比較雄壯,不同於南方佛樂的婉麗。佛光寺文殊殿前現存石經幢,刻於877年。須彌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樂器正在演奏的樂伎八人,說明瞭佛樂當時的發展壯況。

到了明代,五臺山佛樂又有新的發展。表現為進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雜劇曲牌以及民歌、民間樂曲等。清康熙以來,由於統治者特別優渥藏傳佛教--喇嘛教,五臺山佛教音樂中便又出現了黃教音樂。

藝術特色

流傳至今的五臺山佛教音樂,分為經文音樂和經外音樂兩部分。經文音樂是專門用於佛事活動的聲樂,由經文與佛曲相融而成。沒有樂器伴奏的稱詠讀或念高調。有樂器伴奏以歌贊為主的稱為"梵唄 "或"合念"。經外音樂沒有詞、偈,僅以樂器演奏為主的器樂曲牌,是五臺廟堂音樂的精華。

五臺山佛教音樂在內容上分為青廟音樂曲牌及黃廟音樂曲牌兩種。

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法事音樂即為青廟音樂。按傳統分類可分為:瑜珈焰口、唱誦、吹腔和散曲四個部分。藏傳佛教之喇嘛廟中的音樂叫黃廟音樂,它一般包括唱誦、吹腔、儀式音樂。青廟音樂旋律幽雅、意境深遠,有遠、虛、淡、靜之特點;青廟音樂留傳下來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組成:瑜珈焰口、禪門口誦,佛事散曲、三晝夜本等。

黃廟音樂,旋律較為華麗,節奏較為活躍,且羽、商調式的曲調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風,又具有幽雅、靜謐之佛樂風韻。這兩種音樂既有頌讚經文的唱誦,又有不加經文的純器樂曲,無論是唱誦還是吹腔,從曲目看,除民族風很強的佛曲外,為了吸引聽眾、廣傳教義,都吸引了不少我國的古典樂曲和民間樂曲。黃廟音樂留下來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禪曲誦經之部、吹腔之部、儀用之部。黃廟音樂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傳入內地,曲牌多為藏語譯音。但也吸收了漢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青、黃兩廟所用的譜本,也是傳統的工尺譜;所有轉調也是傳統的五度轉調法。但青廟音樂與黃廟音樂風格特點不同。青廟音樂講究規矩,黃廟則不太嚴格。兩廟使用調高不同。黃廟使用本調,即管調。使用工尺譜,即現代E調。青廟比黃廟低一個調,即角調,高音相當于現代D調。另外,青廟以漢民族樂曲為主,黃廟則繼承了許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廟風格以莊重典雅幽靜見長,黃廟音樂則剛強洪亮,粗獷有餘。

五臺山佛教音樂的樂器,青黃兩廟大體相同,都由打擊樂和吹奏樂器組合而成。青廟音樂主要有:手鼓馨、鐺子、中木魚、方鑼、鼓、鐃、懺鍾、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為主,管梅相助。樂隊一般由14人組成。黃廟樂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鈴管子、笙、大木魚,大號、別莉、海螺、鐃鈸,嗩吶、海笛。黃廟樂隊以管子為主,笙梅相助。樂隊一般由10人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陽時,使用的樂器有大號、嗩吶、海螺、別莉等。

歷史上,五臺山的青廟、黃廟都有自己的樂隊。除日常殿堂誦經吹奏之外,各種法會都會有樂隊吹奏。以後,廟堂音樂留傳於民間,祝壽、葬儀等也請和尚喇嘛念經奏樂。

所以說,佛樂在佛教活動中,那抑揚頓挫的誦經節奏,或配以伴奏,或單獨清唱,或經停樂起,唱念結合,聲樂相間。忽兒深谷溪泉,忽兒高嶺鴻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濃郁的古典風味,不禁會令人想起唐詩宋詞元散曲的格調。

青廟音樂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純器樂曲。主要曲目有《上經臺》、《秘摩岩》《普庵咒》、《雲中鳥》、《進蘭房》等40餘首,牠們有的來自佛曲、有的來自古典樂曲、有的來自民間俗曲,一經佛樂隊演奏,既有較為濃郁的民族民間音樂韻味,又有鮮明的佛樂特色。黃廟音樂中的吹腔用於黃廟各種殿堂儀式和各種佛事活動。樂曲有的來自青廟音樂如《秘摩岩》、《上字翠黃花》、《六字真言》等,有的來自古典樂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兒高》等,也有一部分來自民間樂曲。

傳承意義

五臺山佛教音樂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興盛起來的。原有的印度梵樂佛曲、唄讚轉讀,汲取中國唐宋曲牌、元代雜劇散曲以及民歌、民間器樂等音樂養分,便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寺廟音樂。寺廟音樂在國內分南北兩個系統,北方又分東西兩路流派。五臺山佛教音樂屬北方系統,但獨立於東西兩路之外,自成體系,曲調古雅。

五臺山佛教音樂是音樂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也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被認為是北方佛教音樂的代表,除五臺山所屬地域外,在整個北方及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

在中國音樂文化里,五臺山佛教音樂也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1958年,五臺山青黃兩廟的18位僧人,組成樂隊,赴省城太原演奏廟堂音樂,榮獲嘉獎。1989年3月五臺山佛樂團首次抵達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樂,引起轟動,反響很大。

八十三歲的常治法師是五臺山上教授佛家吹奏念唱傳統文化資歷最老的法師之一。他說,現在五臺山上會佛樂的僧人不過五十餘位。培養一個能演奏樂器並會唱經的僧人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而訓練班裡的僧人流動性很強,這使得大多數樂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他表示,雲遊四方是不少僧人樂意選擇的生活方式,但繼承五臺山千年不息的佛樂文化遺產卻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與恆心。

同時,隨著五臺山傳統法事的減少,應用的佛樂也少了用場,一些傳統曲目漸漸遺失。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