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京津畫派

2019-09-01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京津畫派,從20世紀初期開始,主要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以北京、天津地區為中心而形成的一個以保存和發揚國粹為基本宗旨的國畫流派。

名稱:京津畫派

時間:20世紀

地域:北京、天津

代表藝術家:金城、周肇祥、陳師曾、溥雪齋、劉奎齡、劉子久等

代表作品:《梧桐松鼠圖》、《千年結實圖》、《讀畫圖》、《泉聲咽危石》、《凝神》等

京津畫派代表作:泉聲咽危石

產生背景

隨著中國近現代所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革,為適應新的社會審美需要,在文化知識界展開了對如何振興中國畫的激烈討論與不懈探索。相對於康有為、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用西洋美術革命中國畫的主張,以金城、陳師曾等人為代表,即所謂「保存國粹」的一派藝術家,則主張延續國畫中宋元及以前國粹傳統,于中國畫發展內部尋找振興的動力。這派藝術家主要集中在歷史文化傳統保留較多的北京、天津地區,在「美術革命」的思想逐漸走向極端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了所謂「京津畫派」。

「京津畫派」及其藝術主張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首都,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數百年各方面的積累使牠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天津緊鄰北京並受其輻射,各方面也處在從屬於北京的地位。因此兩個地區的藝術家往來密切,具有極強的關聯性。而北京在辛亥革命後,其傳統文化習俗依然得到較多保留,很多傳統知識分子聚居於此,藝術上更是保留了「四王、吳、惲」以及宮廷繪畫的遺風。1914年北京古物陳列所的成立,使得清宮收藏的歷代書畫珍品得以公開面世,京城不少畫家大開眼界,于臨摹古畫的過程中奠定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這在西學漸入,國學前途飽受質疑的歷史背景下,提高了京津地區的畫家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成就的認識,形成了與南方畫家迥然不同的藝術革新思想。這對「京津畫派」的形成在思想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藝術特色與藝術團體

1920年由金城、周肇祥發起成立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為「京津畫派」形成的標誌。畫會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為宗旨,開展研究、觀摩教學活動,指導青年藝術家學習傳統技法。其發起者金城同時也是「京津畫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留學英國,自學繪畫,長於山水,兼善花鳥、人物,其山水畫筆致清秀,丘壑嚴整,存世作品多為摹古,功力深厚。在藝術主張上他提出:「師古人技法而創新筆,師萬物造化而創新意」。這一畫學理念在金城卒後仍為畫學研究會的同仁繼承。當時參加畫會的還包括:陳師曾、賀良僕、徐宗浩、陶鎔等人。其中陳師曾也是「京津畫派」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作為藝術家與藝術理論家,他的《文人畫的價值》影響很大,文中觀點沒有延續革新就是學西畫的路子,而是在繼承和發展中國繪畫傳統上做文章,提出文人畫之完善在於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要素高度結合的觀點,在美術革命派全盤否定文人畫的背景下,理性地看到了中國文人畫的價值,提倡保存了文人畫中的精髓。這對「京津畫派」所持的畫學理論有著突出的貢獻和影響。

此外,由於北京曾為清廷之所在,因此「京津畫派」的畫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為清宗室。他們在滿清皇室後裔溥雪齋的倡導下組成了松風畫會,成員也大多是當時居京的清宗室畫家,包括溥心畲、溥毅齋、祁崑、惠孝同、溥佐、啟功、溥松窗、恩智雲、和季笙、葉仰曦、何鏞等。松風畫會的繪畫創作有著較強的家族性,其風格繼承了清宗室繪畫溫雅精麗的格調,但同時也吸取了國粹派提倡唐宋法規的思想,風格轉見深厚和雅逸。該畫會的藝術家一直活動到抗戰爆發,是「京津畫派」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天津畫壇的代表人物有劉奎齡與劉子久。劉奎齡擅長繪畫走獸飛禽、花鳥魚蟲,長於工筆並吸收郎世寧的經驗,走的是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劉子久則是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的成員,擅長山水畫。

發展與影響

「京津畫派」在康、徐倡導的美術革命浪潮中,堅持了中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其「保存國粹」的創作主張探索出另一條革新中國畫的道路。20世紀以來,京津地區國粹派名家輩出,這與「京津畫派」的貢獻分不開。特別是中國畫學研究會及其後的「湖社」等組織,培養了包括:劉子久、劉凌滄、趙夢朱、徐燕蓀、黃均、王叔暉等一批青年畫家。「湖社」在天津、山東、武漢、上海、汕頭等地建立的分會,將「京津畫派」的影響傳播到中國更廣泛的地區。使得日益走向極端的「美術革命」思潮得到遏制,保留併發揚了傳統中國畫中的藝術精粹,並將後來中國畫的發展引向了更加理智與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