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決瀾社

2019-09-0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決瀾社,中國第一個油畫藝術團體,也是中國早期西畫運動較有影響的美術團體。

名稱:決瀾社

國家:中國

時代:民國

地域:上海

主要參與人物:龐熏琹、倪貽德、王濟遠、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張弦、陽太陽、楊秋人、丘堤等

決瀾社代表作:1933年決瀾社第二次展覽會場景

「決瀾社」畫會組織醞釀於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由龐薰琹、倪貽德發起創辦。畫會定名為「決瀾社」,是因畫會成員懷有挽狂瀾于既倒的決心,消除藝術界的沉寂、衰頹和病弱,發展20世紀中國的新藝術,「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決瀾社」基本成員十名,而參加過「決瀾社」活動及畫展的盟友眾多。「決瀾社」的基本成員為:龐熏琹、倪貽德、王濟遠、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張弦、陽太陽、楊秋人、丘堤(其中王濟遠于第二回展後退出,丘堤卻於1933年日本回國後加入)都是熱心發展中國油畫藝術的青年畫家。

決瀾社成立後即舉行「第一次決瀾社畫展」,展出風格不同的社員的第一批油畫作品。當時,倪貽德在上海《青年界》第8卷第3號上著文,評述了此次畫展的青年畫家們在作不同探索的油畫作品。決瀾社成立後至1935年,先後共舉辦四次油畫作品展覽。題材多為風景、靜物、人像及題為《構圖》的作品,也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畫作。每次展覽的作品,注重藝術形式,貫穿了發展中國油畫的探索精神。決瀾社的學術探索氣氛很濃,每月舉行一次會議,討論有關發展中國油畫藝術的學術問題。參加討論會的,除了決瀾社的成員,也有社外的油畫家參加。他們的共同點是,在政治上都與國民黨當局持不合作態度,但在藝術上都各有想法,思路活躍。例如,張弦提出過油畫與民族形式結合的問題,倪貽德主張以新技法來表現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美術評論家李寶泉由決瀾社的油畫作品而引發自己的觀點,著文在上海《藝術旬刊》1932年第1期發表《中國藝術界的清算》和《藝術》雜誌1933年1月號發表《為藝術而藝術》等文章。與此同時,王濟遠、徐則驤、倪貽德、傅雷、湯增敭、鄭伯奇諸家,均聯繫決瀾社的油畫作品,著文在《藝術》雜誌上刊載,探討中國油畫的發展問題。

「決瀾社」舉辦過第四回展後,就自行解散了,但它已掀開了中國的美術運動新的一頁,是我國的新美術運動進入了一個新歷史階段的標誌。「決瀾社」後,參加了「決瀾社」第一回展的梁錫鴻赴日留學,留學期間聯絡李東平、趙魯、曾鳴等,於1934年在日本組織起崇尚超現實主義的「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回國後,在上海、廣州舉辦了畫展,與「決瀾社」一同促進中國現代藝術運動。40年代在重慶先後舉辦的「獨立美展」(1945年)和「中國現代繪畫展覽」(1946年),參加者除龐薰琹、倪貽德、周多外,有林風眠、吳大羽、李仲生、關良、趙無極等,他們都是當時具有現代藝術精神並富有創造實力的畫家,為「決瀾社」思想之延續。而開啟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東方畫會」成員即深受「決瀾社」成員李仲生的影響。李仲生參加過「決瀾社」第一回展後就赴日留學,後進入「東京前衛美術研究所」,投入了日本前衛藝術的核心中學習,精熟康丁斯基的抽象繪畫及超現實主義,他是以最前衛的姿態側身於抗戰時期的畫壇,1949年到臺灣開班教現代繪畫,在保守的傳統派和殖民文化的夾板中,他被推上了浪尖,成了臺灣新興藝術的化身,青年人搞現代藝術的精神支柱。

參見條目

美術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