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語言 >

滿-通古斯語族

2019-08-11    作者:中文头条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滿-通古斯語族(漢語拼音:mǎn-tōng gǔ sī yǔ zú;英語:Manchu-Tungusic Group),阿爾泰語系的語族之一。又稱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族。分佈於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國。

中國境內有5種語言: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分佈於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俄羅斯境內有8種語言:埃文基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蓋語、奧羅奇語。

蒙古國境內只有鄂溫克語。

另外,還有中國歷史上女真族使用的女真語。在俄羅斯,把民族自稱相同的埃文基語和中國境內的鄂溫克語(舊稱索倫語)視作兩種語言,將鄂倫春語視作埃文基語的一種話;把民族自稱相同的那乃語和中國境內的赫哲語視作同一種語言,將錫伯語視作滿語的一個方言。而在中國,把鄂倫春語、錫伯語等語言視作獨立的語言。

使用滿-通古斯語言的民族總人口約有1,100萬,其中,中國約1,090萬(2000),俄羅斯約5.64萬(1979),蒙古國1,000多。但是,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中的絕大部分人已經不使用本民族語;中國的錫伯族,俄羅斯的埃文基、埃文等民族也約有半數人不使用本民族語。因此,滿-通古斯語言的使用人口只有8.8萬(中國約6萬,俄羅斯約2.7萬,蒙古國1,000多)。不使用本族語言的人,在中國改用了漢語,在俄羅斯改用了俄語。

分類

滿-通古斯語言最早的分類是俄國學者L.什連克於1883年提出的。之後,從事語言分類研究者,陸續提出了幾種不同的分類,影響較大的有以下4種。

1932~1939年蘇聯北方民族研究所科學考察協會語言學組的分類:

北語支或通古斯語支。包括埃文基語(又稱通古斯語)和埃文語(又稱拉穆特語)。涅基達爾語和索倫語(即鄂溫克語)劃為埃文基語的方言。

南語支或滿語支。包括滿語、那乃語、烏德蓋語。赫哲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劃為那乃語的方言。奧羅奇語劃為烏德蓋語的方言。

1954年中國學者羅常培、傅懋勣對中國境內的滿–通古斯語言的分類:

通古斯語支。包括索倫語、鄂倫春語。

滿語支。包括滿語、錫伯語、赫哲語。

1955年蘇聯學者V.A.阿夫羅林的分類:

北語群。包括埃文基語、涅基達爾語、索倫語、埃文語。

東語群。包括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奧羅奇語、烏德蓋語。

西語群。包括滿語、女真語。

1958年蘇聯學者O.P.蘇尼克及1960年蘇聯學者G.M.瓦西列維奇所作相似的分類:

滿語支。包括滿語書面語及其錫伯方言或其他方言、女真語。

通古斯語支。西伯利亞次語支(或埃文基次語支),包括埃文基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索倫語;黑龍江次語支(或那乃次語支),包括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奧羅奇語、烏德蓋語。

語音

通古斯語支的語言有長元音,滿語支的語言多複元音。在大多數語言里,詞的第一個音節有輕微的重音。滿–通古斯語族的語言有元音和諧律,但嚴整程度各個語言間不一。語音變化主要體現在輔音方面。

文法

滿–通古斯語言屬於使用後加成分的黏著型。使用虛詞作為表達文法意義的手段。滿語支語言一般有5~7個格,而通古斯語支語言的格多至16個。除滿語和女真語外,各個語言都有領屬範疇,複數第一人稱代詞都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區別。除滿語支語言外,動詞有人稱形式,人稱附加成分大都起源於相應的人稱代詞。狀詞在大多數語言里都很豐富。一般是主語在謂語前,從屬成分在所從屬的成分前。從句在主句前。充當從句謂語的主要是副動詞和形動詞。

詞彙

由於各民族從事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以及歷史發展的不同,構成了各個語言詞彙的特色。例如,滿語裡既有反映早期騎射、狩獵和社會組織方面的詞,也有入主中原以後不斷豐富起來的有關官職、宮廷器用、文化教育方面的詞。鄂倫春族長期從事狩獵生產活動,因此有關野獸和毛皮的名稱區分得很細,獸皮製品、樺樹皮製品的名稱也很多。各種語言都有豐富的構詞附加成分和利用合成法構成的各種類型的複合詞,也有利用元音或輔音的交替構成在意義上和詞形上相對稱的詞。

文字

使用滿–通古斯語族語言的民族有12世紀參照漢文筆畫創製的女真文、16世紀末參考蒙古文創製的滿文,以及18世紀中葉以後在滿文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錫伯文。20世紀20年代末在蘇聯曾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製了埃文基文、埃文文、那乃文和烏德蓋文(後未使用),1936~1937年這些文字改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已知的最早文獻為女真文《大金得勝陀頌碑》(1185)。

研究簡況

滿–通古斯語言的研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先研究的是滿語。在中國,1683年刊行的清代沈啟亮編著的《大清全書》是研究滿–通古斯語言最早的著作之一。之後,有關滿語的研究不斷開展。1708年出版的清代官修的滿文分類辭書《清文鑒》是一系列以清文鑒命名的辭書的藍本,從單語言發展為兩種語言(滿、蒙古,滿、漢)、三種語言(滿、蒙古、漢)、四種語言(滿、藏、蒙古、漢)、五種語言(滿、藏、蒙古、維吾爾、漢)對照的辭書。1730年出版的用傳統方法講授滿文的教科書《清文啟蒙》(清舞格著)成為國內外研究滿語的基礎。辛亥革命後,在老滿文和滿文文獻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進展。在俄國,18世紀20年代開始研究滿語,到19世紀下半葉出版了I.I.扎哈羅夫的《滿俄大辭典》(1875)和《滿語文法》(1879)。日本、聯邦德國等國家也出版了今西春秋的《滿和對譯滿洲實錄》(1938)、E.豪爾的《滿德辭典》(1955)等關於滿語和滿文文獻研究的著作。滿–通古斯語族其他語言的研究始於19世紀上半葉。芬蘭語言學家、民族學家M.A.卡斯特連有關通古斯語言的著作具有開創意義。20世紀20年代末期蘇聯開展了對北方民族語言的研究,先後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T.I.佩特洛娃的《奧羅克語文法綱要》(1946),V.I.琴其烏斯的《通古斯–滿語比較語音學》(1949),瓦西列維奇的《埃文基語–俄語辭典》(1958),V.A.阿夫羅林的《那乃語文法》(1961),蘇尼克的《通古斯–滿語動詞》(1962)。70年代還出版了兩卷本的《通古斯–滿語比較辭典》(1975~1977)。在中國,50年代開展了對國內滿–通古斯語言的調查,陸續發表了有關這些語言研究的論文和專著。1986年出版了錫伯語、鄂倫春語、赫哲語、鄂溫克語的語言簡志。在日本、聯邦德國、美國也有一批學者從事這些語言的研究,如池上二良、J.本辛、K.H.門傑斯等。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