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陸炳文 >

《茶經》成書1265年暨《茶藝飄香》發表45年茶事紀要

2025-08-31 11:49    作者:陸炳文   來源:粥會   VIEW:








































 

《茶經》成書1265年暨《茶藝飄香》發表45年茶事紀要

 

今歲是我1981(民國七十)年,在中央日報副刊、即“中副”發表世上首見新詞的《茶藝飄香》長文45年;亦“茶聖”陸羽(733804年)《茶經》、我國首部茶文化的專著,成書(760761年)1265年,陸炳文遂應運而生一個回甘之念頭,要替置身其間的茶事概述十大紀要。

【十之一、發起茶協】就在陸文《茶藝飄香》見報同期,陸炳文、吳振鐸、李瑞河等臺灣各界聞人,發起籌備中華茶藝協會,次(1982)年承內政部核准,旋於923日在台北中山堂成立,副總統謝東閔蒞會致詞,開宗明義指出:「品茗技藝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遠在唐、宋時代,就已成為我國人民日常生活的一種藝術。」會中選舉產生茶協第1屆理監事,台大農學院教授吳振鐸當選理事長,天仁茶莊董事長李瑞河等21人為理事,文化界代表陸炳文等7人候補理事,業者李瑞賢等7人為監事,並敦請謝副總統榮任茶協名譽理事長。

【十之二、推廣茶藝】謝副總統所講的「品茗技藝」,其實就是「茶藝」,乃茶葉相關產、製、銷的技藝,與飲茶生活藝術之、溶化與昇華的總稱;「茶藝」是廣義的「茶道」,與農業、藝術、文學等有密切的關聯,與我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生生不息。中國不僅是茶樹的發源地,不論茶的栽、製技術,抑茶葉之飲用及其功效,均由我國遠古的人民所發掘首創,也是歷代中外人民之文化、與科學技術的交流,國際間友誼增進之卓越貢獻的表現。「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概念,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表現,確有其事如影隨形地自然存在,跟國人同胞日常作息密不可分,值得推廣,發揚光大。

【十之三、交流茶誼】具有44年歷史的中華茶藝協會,以復興中華茶藝文化,發揚中國品茗技藝,提高國民生活品質,端正社會不良風氣(暗指地下特種“茶室”),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發揮茶葉經營效益為宗旨。成立之初的重要記事及會務工作項目有3--1、舉辦中華茶藝獎選拔賽;2、邀請日本速水流茶道、福岡煎茶道、韓國茶道等來台示範表演,也表演我國的茶藝,互相觀摩;3、與韓國茶道協會結為姐妹會。友會茶誼顯見交流績效,會友茶餘日漸傳為佳話。

【十之四、無我茶會】陸炳文作為中華茶藝協會發起人,又係中華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深體“茶粥一味”禪意,早在上世紀末開悟,便首倡了“有你粥會.無我茶會”兼程併行,基本上遵循唐宗宋祖讀書人,古老雅集禮儀和形式行之。所謂“有你粥會”,指的是座眾同桌啜粥時,只要看到誰的碗見底了,必然有人會主動起身幫忙添粥;同理,自己吃光碗了,也是由他人代為添粥。至於“無我茶會”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茶聚時,個人帶上4人份小茶具套裝,各自備有熱水,泡上自帶好茶,泡好之後依序,左右逐個奉茶,分享他人品嘗,自己卻沒份,但沒有關係,因為大家都如此,所以人人有茶喝。當時我推動“有你粥會,無我茶會”八擘窠大字,勾畫出一幅和諧社會的畫卷,而書法作者百歲人瑞、攝影大師郎靜山粥賢,正是箇中宣導代言人,30載過去了再讀這八字,對比當今社交場合上過度奢華的排場,益發覺得“茶粥一味”延年益壽有理!

【十之五、字畫茶掛】我們通常所謂小品茶掛,也就是掛在茶室裡的應酬斗方字畫,乃愛茶人日常生活或工作環境中,所有品茗自備茶道具的中心,透過茶掛之不同特質,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除了字畫作品的內容、和藝術内涵養分以外,也可以作為修身養性、怡情觀摩學習的對象。陸炳文的如意齋牆面陳設中,就不乏名人名家書畫作品茶掛,有如作者精通茶藝、詩詞、書法、繪畫、治印、雅石、插花、香道、氣功等範疇,雅號“九絕茶仙”潘燕九之《茶展茶掛》;茶人小品代表作繪清供圖寓意「梅花瓶中插,茶杯壺旁擺,品茗兼看花,豈能不如意」亞明之《茶道茶掛》;以及于右任、歐豪年、余光中、邵幼軒、林中行、張佛千、王北岳、周澄、熊琛、陳丹誠、張隆延、王季遷、王王孫、陳漢山、黃歌川、楚戈、蔡鼎新、鍾壽仁、李奇茂、倪摶九、林灏翁、郭燕橋、鄧雪峰、王農、林玉山、吳平、陳奇祿、秦孝儀、張鶴、苗勃然、張定成、晏天任、李超哉、王壽萱、王鳳嬌、應二波等粥會名賢字畫,賞心悅目,雅俗共想,佐以茶食,配上茶點,來之不易,價值不斐,存世不多,值得珍藏,陳列尤佳,有待讓渡。

【十之六、如意茶展】號稱“如意大家”的我、陸炳文2000103日至1228日,辦理全台僅見三合一檔期,結合「茶、如意、生活禪」三元素,系列主題特展之《如意茶展》,於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活動主題館,旨在彰顯“禪茶一味”融合精神,陳展品佈置成14座大型櫥櫃,内含舉凡與如意茶相關的收藏品或實用物件,包括陶、石、玉製作之茶杯及茶壺等茶具和茶組,再搭配製造品味、環境、氣氛使用到,諸如薰香、花器、刺繡之茶室擺件和掛件等,合計3大板塊展區總共100餘件精品,曾引領上千愛茶人自由入場參觀者,進到帶有禪意十足茶味的玄妙境界。

【十之七、製伏茶禮】說到送禮、收禮要領,贈者有理,受者合理,並不在乎禮物貴重,而貴在禮輕情義重,情義就是有情有義,茶禮如此最為典型。陸炳文作為臺灣地區總代表、特邀貴賓身分出席海峽論壇,經歷11次始自2013年第5屆,首為同名村聯誼活動主題“譜同系”,贈出個人收藏一大批族譜為禮,送給泉州閩台緣博物館供典藏;20146屆主題“米同鍋”,敬向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獻上一包臺灣藝米,寓意水米交融般的兩岸關係;20157屆題為“土同親”,改把混成團的台閩9坨泥土,先當眾岀示給俞主席確認,再公開灑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不分彼此用來滋補同心園果樹養分;2016歲次猴第8屆生肖屬“猴同福”,便將德化萬旗粥會恭製猴頭陶罐,惠贈與會嘉賓全體分享福份,冀望兩岸同胞同命同享同福;201810屆強調“食同味”,分贈5張臺灣殘障女青年,手繪鋦瓷圖予5個合辦單位,譬喻鋦釘補破碗裂而未分離。到了201911屆會展活動前,我們仍是臺灣方唯一主辦單位,依循往例必要提供一份結緣品,也就應運而產生了〈涇渭茯茶關於第11屆海峽論壇·2019年兩岸"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禮品的構想〉之創造性轉化禮品;按說茯茶,係1368年前後,陝西咸陽出現的一種貢茶,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茶葉品種,以其效用類似茯苓,份量貴而重美稱“茯茶”、“福茶”。我刻意提早跑去大西北製茶工廠落實,親自壓實,誠意手築,攜粒粒金花與醇厚茶湯共賀佳緣天成,結緣品出,迎新納福,鄉情永久長,茶禮一味禪,成功替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社會融合禮尚往來惠存物證。

【十之八、封藏茶式】“茶聖”後人陸炳文連續兩年,受到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會邀請,出席茶人茶侶雅集盛會、2025梅門第5屆藏茶典禮,並為特邀嘉賓上臺,參加莊嚴封茶儀式,即興吟詩敬獻書法,同時講解自古就有“藏茶”的詞義由來、及行之有年密封存藏儀式,得以讓上等好茶,藏入紫砂陶罐的好處;我先以《如意藏茶頌》為題,七律詩句讚賞有云:「陸氏薪傳繼聖賢,香煙一脈潤山川。藏來寶氣凝千載,啜罷心神納九天。情重封茶成厚禮,道深留味越流年。更將芳韻遺兒輩,不負如人意一篇。」並借題發揮當眾介紹了“藏茶”三大好處:1、好在是一個『寶藏』,有利於提高茶葉的能量與藥性,以備不時之需。2、好在是一份『厚禮』,有助於將心意,傳達給愛茶的人,培茶以善用。3、好在是一種『傳承』,有益於把美好事物,留給下一代,養茶以受用。是日我意猶未盡,還用打油詩總結:「梅門藏茶五屆開,茶聖後人敬筆來。封茶吟詩書法配,如意氣氛自高台。茶席六友皆如意,壺罐掛則設具齊。紫砂竹角皆精巧,牛角聯珠更巧思。午茗共品香盈袖,線上實體兩相宜。環視全場多雅趣,置身其間喜開眉。如意如斯誰不羨?典禮風華寫春暉。」

【十之九、閒話“茶聖”】窮其一生只為奉“侍茶”、嗜茶如命的先祖陸羽,年少時早就開竅,跟好幾位老師,學習茶藝多年,手藝也很了得,卻一直沒有上路、放開手奮力一搏,最終才發大願,而肯與茶為伍,竟與失戀有關。話說20出頭歲的陸羽,與僧人皎然來到江南,聽說浙江剡中玉真觀,女道士李季蘭才貌出眾,10幾歲便是當代3大女詩人之一,陸、李初次會,就一見如故,李禮貌敬上香茶,陸向杯中看一眼,就用行話說:「茶水煮開時,小滾為魚目,大滾為蟹眼,唯有魚目與蟹眼,茶葉才能顯味。」李:「陸先生何以這麼說?」回答:「李姑娘,妳見笑了,我僅僅視察略知一二而已。」李隨即當著同行者皎然的面,拜陸羽為茶師,學習起茶藝來。無奈那時的李季蘭,正為了一次失戀而痛不欲生,又陷入另一段三角戀愛旋渦裡。李真心愛皎然,僧人清心寡慾而根本無動於衷;陸羽卻愛上李,僅被她視為師生情並沒有動心,此際皎然一首婉拒詩,終讓李死了心,就此一病卧床不起,卻給了陸一次機會,守在身旁悉心侍候,經過了整整3個月,李方病癒訴衷情於詩句:「遙憶江南景物佳,湖清水秀竟風華;何當共品山泉水,細霧升騰慢著茶?」可見,此時剛歷經兩回感情挫折之後,回心轉意的她才愛上初戀陸羽,一時忘卻了讓自己的茶藝更精進努力,正在幻想兩人從此能彼此厮守一生時,遠在京城的唐德宗都有所耳聞,想一親芳澤的皇帝便橫刀奪愛,下了一道聖旨招李季蘭入宮。李不得不就範,被逼赴京途中,還對著陸聲淚俱下,寫了那首著名的《八至》詩:「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陸因而大病一場,足足躺了兩個月,不禁絕望地長嘆道:「罷了罷了!既然老天從一開始,讓我無父無母,作為一孤兒,如今在姻緣路上,也不順遂我願,就不再苦苦強求了,我這一輩子,發心只娶茶為妻了。」故終其一生侍茶去了,這段曲折戀情的破滅,反而幸運地確定了“茶聖”地位的屹立不搖,與造福成就了陸羽《茶經》成書的傳世不朽!

【十之十、漫談《茶經》】先祖陸羽,一字鴻漸,號茶山御史,畢生嗜茶,才精於茶學,一向以著作《茶經》而聞名於世,對中國茶藝推廣、世界茶業發展興盛,都作出了卓越貢獻;陸氏偉大茶事史蹟,記載在《新唐書》裡,至於《茶經》考據完成於,唐朝的肅宗寶應年間,經過後續的修訂終告形成定本,全書7000多字,內容包羅萬象,主要包括五項:茶的起源和歷史,茶的栽培、採摘與製作方法,茶的種類、品質鑑定,煮茶和飲茶的器具與方法,茶的文化和經濟價值,總結了古代有關茶事的知識,且對飲茶的方法,提出了品評鑑別之道。全書分3卷計10節,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展現了作者茶學知識,博大精深。書中要旨如下--卷上:1/源,談茶的性狀、名稱和品質;2/具,講採製茶葉的用具;3/造,談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4/器,介紹烹煮飲茶的器具。卷下:5/煮,論述烹茶的方法和水的品質;6/飲,談飲茶的風俗;7/事,彙錄有關茶的記載、故事和效用;8/出,列舉唐朝重要茶葉產地與所出茶葉的等第;9/略,是講那些茶具、茶器可能省略;10/圖,即教人用絹帛抄《茶經》張掛。綜上描述可知,《茶經》乃世界飲茶史上,首部有系統品茗辨水流傳千古的鉅作,成書至今1265年以來,若稱“茶神”陸羽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尊意以為如何?

陸炳文作《茶藝飄香》發表45年、陸羽著《茶經》成書1265年之際,乙巳岀伏次日,臚列概述茶事,十大紀要:發起茶協、推廣茶藝、交流茶誼、無我茶會、字畫茶掛、如意茶展、製伏茶禮、封藏茶式、閒話“茶聖”、漫談《茶經》,回甘有據,回味無窮,總結數語,以殿本文。

2025年,適逢陸羽《茶經》定本成書1265年、陸炳文〈茶藝飄香〉發表45年。前者是中華茶文化首部專著,後者則是當代首倡「茶藝」新詞的開山之作。跨越千年與數十載,古今呼應,留下值得銘記的茶事十大紀要。

首先,在1981年〈茶藝飄香〉見報的同時,臺灣社會各界發起籌備「中華茶藝協會」,並於翌年在中山堂成立,副總統謝東閔親臨致詞,肯定品茗技藝之文化意涵,成為茶藝推展的里程碑(其一、發起茶協)。繼而提出茶藝並非空洞概念,而是生活內涵的昇華,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連,值得推廣(其二、推廣茶藝)。茶協宗旨更強調透過比賽、國際茶道交流與姐妹會締結,展現友誼與文化共鳴(其三、交流茶誼)。

在實踐面上,陸炳文倡導「有你粥會、無我茶會」,強調互助分享之精神,延續傳統雅集的人文風範(其四、無我茶會)。同時,茶室中以字畫茶掛為生活中心,寓美育於日常,如如意齋所藏名家墨寶,即展現茶人雅趣(其五、字畫茶掛)。2000年舉辦的《如意茶展》,結合茶、如意與禪意,透過百餘件精品展現「禪茶一味」的境界(其六、如意茶展)。

更進一步,茶禮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媒介。無論是海峽論壇贈族譜、藝米、同根泥土、陶罐、鋦瓷與茯茶,皆寓意「情義」與「同心」,彰顯茶為文化傳情之載體(其七、製伏茶禮)。而在梅門藏茶典禮中,陸炳文以詩文書法參與封藏,闡明藏茶「寶藏、厚禮、傳承」三義,使茶文化更具延續力(其八、封藏茶式)。

回顧“茶聖”陸羽的一生,更見茶事之不朽。其失意情緣反而促使他矢志「以茶為妻」,終成《茶經》巨構,為後世立下典範(其九、閒話茶聖)。而《茶經》一書分三卷十節,論述源流、製法、器具、品飲、風俗與價值,系統完備,奠定茶學之基,流傳千古(其十、漫談《茶經》)。

總觀以上,茶文化既是藝術,也是生活;既承載歷史記憶,更推動當代交流。從陸羽到陸炳文,千年薪火相傳不止,茶藝之香不絕於世。陸文茶事十大紀要,既為〈茶藝飄香〉回味之源與回甘之述的續編,更是中華固有飲茶文化傳承與心靈契合的史篇。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