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語言 >

語言

2019-08-12    作者:中文头条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語言(漢語拼音:yǔ yán;英語:Language),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由詞彙和文法兩部分組成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運用它進行思維,交流思想,組織社會生產。語言是社會約定俗成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人們用語言來傳承文明,具有社會性、人文性。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只有民族性,沒有階級性。當作用於人與人的關係的時候,它是表達相互反應的中介;當作用於人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時候,它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當作用於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資訊的載體。

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一般來說,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英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世界語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現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種語言。在這些語言中,有1400多種還沒有被人們承認是獨立的語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語言。

根據其語音、文法和詞彙等方面特徵的共同之處與起源關係,把世界上的語言分成語系。每個語系包括有數量不等的語種,這些語系與語種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區,很多文化特徵都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概述

就定義而言,語言是生物同類之間由於溝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實質定義語言是以聲音/符號為物質外殼,以含義為內涵,由詞彙和文法構成並能表達人類思想的指令系統。語音、手勢、表情是語言在人類肢體上的體現,文字元號是語言的顯像符號。

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指令——自然語言。所有人都是透過學習從而獲得的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為語言學家。當人類發現了某些動物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到了電腦的誕生,人類需要給予電腦指令。這種「單向溝通」就成了電腦語言。

語言文字是人類與客觀世界之間的橋梁與工具,屬於方法論。廣義的語言文字還包括音符、圖畫、數學符號等,宇宙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語言文字是二進制。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透過語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傳下去。語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幾乎每個文化集團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

語言的由簡到繁社會生活的進化一般都是由簡到繁的,語言也就隨著越來越繁,這自然是文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女孩子長到十六歲,就是年方「二八」。男人長到三十歲,說是到「而立」之年,到六十歲就稱「花甲」了。這都是因為念過書,書上是這樣寫的。形容美女寫的是:「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方便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考試失敗說是:「名落孫山」。冒充的,說是:「濫竽充數」。見慣了,說是:「司空見慣」。自高自大稱「妄自尊大」,「夜郎自大」。婦女生孩子,生出男孩說是「弄璋」,生出女孩說是「弄瓦」(古時原始的紡錘叫瓦),這樣說法才顯得有文化、文雅。一般老百姓說話也同樣是越來越複雜。因為舊社會當兵的常欺壓老百姓,老百姓對「兵」字,多無好感。於是,人們就把兵字拆開,叫「丘八」。有時叫「丘八爺」,帶有輕蔑、譏諷之意。驕傲自大說是:「翹尾巴」。這些都是常聽到的。

老百姓生活中還有很多概括性的成語,也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十分簡潔的說法,由淺入深、由簡到繁。趕工作會說:「起早貪黑」,「手忙腳亂」。瑣碎小事說:「雞毛蒜皮」。安排工作時說:有人「挑肥揀瘦」。罵什麼人且說:「狗仗人勢」。有些話不便直說,如可能有難料的危險,就說有個「三長兩短」。看過戲,聽過說書,看過小說的,也會借用其中的詞語,如「後會有期」,「臨陣磨槍」,回家說:「打道回府」,「安步當車」。再說得深,說得俏皮,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殺雞給猴看」,「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哪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再進一步地說就帶有幽默了:「打腫臉充胖子」,「尿泡尿也得看皇曆」。耕地說是:「修理地球」,舞臺上的白面小生稱:「奶油小生」。別人提出自己不願提的事,說:「哪壺不開提哪壺」。說人糊塗是:「被人賣了,還跟著去數錢」。某人的兩個孩子的名字是「三千一郎」和「千五百惠」,聽著很像日本人名。其實,那是因為父母違反了計畫生育規定,多生了這一男一女,被罰款。一個罰了三千元,一個罰了一千五百,才取這兩個名字的——當然,這想必是開玩笑時說的。

說話技巧說話要尺度,辦事要分寸中國人自古就講究說話尺度和辦事分寸。古人說:「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見,不管是與人說話、與人交往、與人辦事,都蘊含著分寸的玄機。

動物如蜜蜂、金絲雀、黑猩猩等都各有其信號系統,但是比之人類語言有如下不同:動物的鳴叫或體勢,是一個不可分離的連續體。人類語言可以分離出音位和詞。動物的呼叫聲限於幾個或幾十個,它的信號系統是封閉性的。人的語言系統是開放性的,可以按一定規則把音位和詞組合起來,生成無限的句子。動物的信號主要以直接刺激為條件,人類的語言能對即將來臨的刺激作出反應。動物所得的經驗,不能傳給後代。人類因為有語言,可以把資訊傳到遠方和後代。知識的積累,文化的形成,是有了語言才可能的。

表達方式

語言的表達方式是指人們使用語言的形式,人們使用語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人的肢體行為和符號。

人的肢體行為是人們使用語言的主要形式,口述聲音、手勢及表情就是人的肢體行為體現。口語是人類使用行為進行語言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

符號的應用主要表現為文字,文字是現代人類語言最大的應用類。

性質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人們彼此的交往離不開語言。儘管透過圖片、動作、表情等可 以傳遞人們的思想,但是語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然而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用的語言各不相同,彼此間直接交談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種語言,還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別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別極大,好像是另一種語言,北京人聽不懂廣東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僅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語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年齡的人之間都會有特殊的詞彙來表達其獨特的感情,使另一階層或不同年齡的人難以理解。

在一種語言環境中掌握某種語言後,雖然也可以學會另一種或幾種其他語言或方言,可是原語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難完全改變,總會留下一定程度的原來所說語言的口音。熟悉語言的人往往就能從這些細微的差別中區分出說話人的家鄉所在地及其身分和職業特徵。

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特定的環境必然會在語言上打上特定的烙印。另外,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因此,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其現今的空間分布也是過去擴散、變化和發展的結果,所以,只有擺在時空的環境里才能全面地、深入地瞭解其與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關係。

特性

1.指向性:語言具備指向性,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含義描述可以指向對應的事、物。如:樹、人、上等。語言的指向性受人為認可的事實。例如,「人」可以表示真實的「人」,但如果我們不認可其表示「人」轉換另一個字元那麼語言的指向性就會轉換到另一字元上。

2.描述性:語言的描述性是語言含義的體現,語言具備描述性是語言能夠交流的重要體現。語言的描述性受語言的指向性變化。如:人/大人/小大人,人/人民/人民的等。

3.邏輯性:語言是一種有結構、有規則的指令系統。語言的邏輯受語言的指向描述而變化。如: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像一個中國人,1+1=2/1*1=1,this is an apple/this is a car等。

4.交際性:物質與物質之間的交流需要建立一定的聯繫,無論其是否相關。而兩個非相關的物質要建立聯繫就必須採用一定的方式。而語言溝通是採用一套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輸出,從而使得生物(人)與生物(人)獲得溝通。

5.傳播性:語言的溝通需要採用一套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而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並不為生物天生,因此,人類需要透過學習獲得,而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語言傳播的過程。

6.傳承性(無限傳播):語言可以傳播使得語言具備無限傳播的能力,無限傳播語言可以使得兩個異時空/異地域的生物(人)可以獲得相同的一套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因此從理論上來說,語言可以受公共大眾共識傳播並保存。但實際上語言時時都在進化,兩千多年前無論是語音還是字元都與今天的語言變化較多。且不同地域的有特殊交際行為/語言的物種也有自己的特殊交際行為/語言。而現代語言卻又是建立在有古語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可以說現代語言是古語言透過無限傳播(傳承)與進化同時並進而得來的。語言的無限傳播是一種假象也是一個事實(已傳承的事實)。

7.物種性(民族性):一個物種進化出的特殊交流行為為一個物種所獨有,國家、地域的不同,交際行為會有所差異。世界語言有很多,各國的語言都不同。即使相同的國家,地域的不同語言也有相差。即使是同一種語言,還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別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別極大,好像是另一種語言,北京人聽不懂廣東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僅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語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年齡的人之間都會有特殊的詞彙來表達其獨特的感情,使另一 階層或不同年齡的人難以理解。如美國的黑人,他們雖然也使用英語,但是他們說的英語也有自己的特點,甚至被稱為黑人英語。

結構

語言的結構:音位、語素、詞、短語、句子、全文。

文字

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語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於文字的發明,古人更加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號,這是跟口語裡的咒語相當的東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紙不能亂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紙」標籤的容器里,積聚起來燒掉。文字裡邊當然也有避諱,嘴裡不能說的名字,紙上也不能寫;必得要寫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筆。語言雖然可以作文字的基礎,但語言畢竟不等於文字,儘管各國科學界和宗教界做出很大努力,然而世界上還有一半的語言沒有相應的文字。

種類

語言的種類:對話語言、獨白語言、書面語言、內部語言。

就大腦來說,語言分「腦語」和「嘴語」,腦語就是我們時時在大腦里產生稱作「思考」或「思想」或「思維」的東西,腦語被嘴表達出來就叫「嘴語」。腦語和嘴語並不是一個東西,第一、腦語和嘴語在表達時失真;第二、嘴語不是腦語的唯一表達方式,因為腦語還可以透過肌肉群來表達:就是我們的行為。語言是一個人能力的重要表述部分。

語言分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一個人從小透過和同一語言集團其它成員(如父母、親屬、周圍的人們)的接觸,自然學到並熟練運用於交際和思維過程中的語言。本族語言或母語一般說都是個人的第一語言,也是主要語言。人出生後,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語言,叫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專指本國內非本族語。在全世界里,第二語言往往是和第一語言同時被使用的。

語言的功能與用途

語言的功能主要分為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兩方面,其中社會功能包括資訊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

語言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同思維有密切的聯繫,是思維的載體和物質外殼以及表現形式。語言是指令系統,是以聲音/符號為物質外殼,以語義內涵為意義內容的,指令、含義結合的詞彙建築材料和文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邏輯運用和資訊交互/傳遞的工具,是體現人類認知/識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固性(傳承性/無限傳播能力,一定條件下可以受公共大眾共識保存)和民族性(物種性)。

語言是人類的創造,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許多動物也能夠發出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中傳遞資訊但是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隨機變化。只有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再把為數眾多的語言獨立單位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語言語句,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語言的功能可以從三方面考察:

1.人與人的關係:語言既為社會交際的需要,又是傳輸資訊的工具。民主、法制、教育的實施有賴於語言作為中介,科學的傳布有賴於透過語言獲得資訊並進行處理。

2.人與世界的關係:語言是認知世界的工具。語言中的實詞(表示方位、時間、數量、性別、年齡、品質等)是人對事物的分類,虛詞(已經、再、被、和、可是、如果等)是人給事物過程和事物關係加上的標記。語言又是藝術地描寫世界的中介。蘇東坡的詩「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用藝術手法表現出非凡的想象,富有感染力,不同於認知世界的客觀描寫。

3.人與文化的關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保持者;他認知世界,描寫世界,並利用語言(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把經驗儲存下來。

語言起源

大致可以分為神授說和人創說,勞動創造說。

神授說

認為: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學說。

代表觀點:

1.印度婆羅門教《吠陀》中: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一種特殊能力。

2.中國苗族傳說:山神創造了人,並傳授了語言。

人創說

認為:語言是人自己創造的,不是神賜予的。

代表觀點:

1.摹聲說:語言起源於人類對外界各種聲音的摹仿。這種觀點只能解釋摹聲詞的產生,無法說明人類語言的起源問題。

2.社會契約說:語言起源於人們的彼此約定,這種觀點注意到了語言的社會屬性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但無法解釋沒有語言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彼此約定的。

3.手勢說:在人類使用有聲語言之前曾經歷過-個手勢語言的階段,這種觀點無法解釋手勢語言是如何發展為有聲語言的。

4.感嘆說:人類的有聲語言是從抒發感情的各種叫喊聲演變來的,這種觀點無法解釋嘆詞是如何發展成具有理性意義的其他詞語的。

5.勞動叫喊說:人類的有聲語言從人的勞動叫喊聲發展而來,這種觀點注意到語言起源和勞動的關係,但無法解釋勞動號子是如何發展為語言的。

勞動創造說

語言的起源必須具備三方麵條件:

1.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的水準。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水準,應該能夠對客觀世界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概括,並具有一定的記憶和想象、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心理條件,才有可能產生語言。

2.人類要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人類的喉頭和口腔、聲道必須進化到能夠發出清晰的聲音,才有可能產生有聲語言。

3.人類社會有了產生語言的必要。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到「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了」,具備了這樣的社會條件,才有必要產生語言。語言起源的這三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而創造這三個條件的是人類的勞動。恩格斯關於語言起源的觀點:恩格斯說:「語言是從勞動中並和勞動-起產生的……」勞動提出了產生語言的社會需要;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條件。勞動也改善了原始人的發音器官,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條件。應該說恩格斯對語言起源問題的論述已經相當全面了。

消亡

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世界語言的多樣性。德國知名學者威廉·馮·洪堡曾經說過:「每種語言都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但是多種語言共存的局面正逐漸被打破,據語言學家推算,西元前地球上曾有12000種語言存在,西元元年時降為10000種,到15世紀時減少到9000種,而如今只有6820種左右。有專家測算,今天人類語言種類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速度的兩倍,是鳥類瀕臨滅絕速度的四倍。據專家估計,世界尚存的語言,在21世紀將超過一半消亡;200年後,90%以上的語言將不復存在。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繪製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上,印度共有196種語言瀕臨滅絕,是瀕危語言最多的國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印尼,瀕危語言數量分別為192種和147種。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語言地圖」的形式,向人們直觀地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瀕危母語現狀。圖上列出了2474種語言的名稱、瀕危程度和使用地區,其中有230種語言自1950年起已經消失。在母語遺失方面,澳大利亞是全球最為嚴重的國家。在澳大利亞人的語言遺產中,有95%已消失殆盡——在殖民運動之前,澳大利亞大概有250種語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種,如今卻只剩下不到50種。

中國雖然不在全球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是至少也有數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東北地區、陝晉黃河中游地區和西南邊境地區列為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據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孫宏開介紹,有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處於完全失去交際功能的狀態,如滿語、畲語、赫哲語、塔塔爾語等;有20%的語言已經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40%的語言已經顯露瀕危跡象或正在走向瀕危。比如,雲南的子君語也只有十幾個老年人會說;這些老年人辭世之時,也將是子君語退出歷史舞臺之日;子君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的「極度瀕危」語言之一。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卻值得所有人關注。保護民族語言和搶救瀕危語言就是為了保護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是為了保障各民族成員的平等權利。這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曾經指出的那樣:一些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全球化、工業化、互聯網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有關部門、機構以及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弱勢的民族語言和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語言;這樣既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