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中山鹹水歌

2019-08-27    作者:zwbk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鹹水歌,是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廣東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網地帶的農民和漁民中,而中山坦洲則是珠三角地區鹹水歌的代表區域。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坦洲是中山民歌的發祥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山鹹水歌曾鼎盛一時。文化大革命期間,鹹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斷層對坦洲的鹹水歌衝擊很大,再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湧入和年輕一代文化意識、價值取向的改變,使鹹水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地多數人已不知鹹水歌為何物,鹹水歌的瀕危狀況可想而知。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公佈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編號:Ⅱ-12

地區:廣東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中山市

中山鹹水歌:鹹水歌《水鄉情歌》獲全省及全國民歌大賽金獎,由林莉演唱

歷史溯源

早在明末清初鹹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帶。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村與村之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歌酬答的習俗。各地多半在農忙之前或收穫之後,搭起歌臺,進行比試;中秋節時,還把船搖至江心,連成"中秋鹹水歌擂臺"。

藝術特色

鹹水歌在中山坦洲歷史最為悠久,流傳廣泛,曲目豐富,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唱法,如採用粵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襯詞用"啊咧"、"啊",襯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興性很強,隨字求腔等。傳統的鹹水歌內容以情歌為主,其代表性曲目有《對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鹹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廣東中山縣,因歌腔的不同而分為"中山鹹水歌"、"大繒歌"(流行於中山大繒的鹹水歌)、"姑妹歌"(加襯詞"姑哩妹"的鹹水歌)、"高堂歌"(流行於高堂地區的鹹水歌)等。

歌詞為上下句結構,每句字數較自由,同節(上下句)同韻,換節可以轉韻。《對花》是中山"鹹水歌"的常用曲目,它與北方地區的"對花體"民歌有一些共同的問句方式,具有本地特點的是對歌者相互之間的稱謂和旋律進行,如僅"妹好啊咧"、"弟好啊咧"就出現了四次,加上"好妹啊臘 、"好弟啊臘 兩個襯句,大大增加了它特殊的地方色彩。

鹹水歌的結構:鹹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調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組成,也就是單樂段體,這種單樂段體多數用在獨唱或是問答式的對唱曲中;也有由四個樂句組成的復樂段體;有時,因為歌頭、襯詞,或者是敘事的需要,會把樂段擴充或延長,從而構成不拘一格的自由體,如"長句鹹水歌",或是敘事形式的長詩,但其結構基本上還是保持在四句為一樂段的復樂段體。

鹹水歌的旋律:它是以第一、二樂句為基本形態作旋律發展,除了歌頭、中間的停頓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間的旋律都是圍繞主音以二度級進、上行或下行、加花或減花來表現;樂句中間的旋律構成多數是"因字落腔",服從於語言聲調的高低,處理比較機動靈活。因此,同是一個唱腔的"鹹水歌",第一段詞的旋律和第二段詞的旋律就會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頭、歌尾或拖腔不變,這就形成了"鹹水歌"的特點。

而從生活狀態上來說,鹹水歌的節奏,是與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這就好比藝術的產物,與藝術的創作者永遠有著一種"神秘"的聯繫。這種聯繫或許就是一種"共鳴",節奏上的共鳴。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搖擺的,因為要划船,因為水會打在船身上而使船開始搖晃;所以,鹹水歌也是在搖擺或劃漿的基本節奏上組成的,是以正規節奏為主,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又因語言和感情的需要,出現附點音符和切分音,從而使不正規節奏在對置上起著變化,給人以優美,流暢的感受。聽著鹹水歌,恍如看見水上千帆相競的壯美景象。

傳承意義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發祥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山鹹水歌曾鼎盛一時。文化大革命期間,鹹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斷層對坦洲的鹹水歌衝擊很大,今年七十歲的老人可能還依晰有記憶,而50歲的人只能是會唱一點點。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國、全省聞名,一直是鹹水歌頂梁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勝、陳石等相繼去世,現在坦洲現存能有系統地唱鹹水歌的已不會超過10人,而且他們大多年事已高。

再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湧入和年輕一代文化意識、價值取向的改變,使鹹水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關方面調查顯示,當地多數人已不知鹹水歌為何物,鹹水歌的瀕危狀況可想而知。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