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語言 >

漢藏語系

2019-08-11    作者:中文头条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漢藏語系(英語:Sino-Tibetan family),按譜系分類法劃分的語系之一。有些學者曾使用過「藏漢語系」或「印支語系」。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這個語系至少包含漢語和藏緬語族,共計約40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等亞洲各地。

漢藏語系的分類,主要有三種不同意見:李方桂提出漢藏語系分漢語、侗臺語族、苗瑤語族、藏緬語族;這個看法得到羅常培、傅懋勣以及中國大多數學者的贊同。美國學者白保羅(P.K.本尼迪克特)認為這個語系僅包括漢語和藏–克倫語,他認為苗瑤語和侗臺語與南島語有密切的關係,同屬澳泰語系。法國學者沙加爾認為南島語與漢語有親緣關係,邢公畹進一步提出,漢語、侗臺語、苗瑤語、藏緬語、南島語等都有同源關係。

中國的漢藏語系語言約有80種。漢語分官話、吳、湘、贛、客家、粵、閩七大方言;藏緬語族分藏語支、緬語支、彝語支、景頗語支、羌語支;苗瑤語族分苗語支和瑤語支;侗臺語族分壯傣語支、侗水語支、黎語支和仡央語支。

漢藏語系語言的主要特點:語音有聲調。不同語言的聲調發展不平衡,最少的有兩個,最多的有十幾個,少數語言的方言無聲調,藏緬語族的聲調相對較少。聲調因聲母清濁而分陰陽的在整個語系中具有普遍性。漢語、苗瑤語族和侗臺語族都經歷過四聲分陰陽的過程。藏緬語族許多語言也有因清濁分聲調的。許多語言還因韻母是否帶塞音韻尾而分舒促調;有些語言的聲調因元音長短、元音鬆緊、聲母送氣與否、複輔音聲母的簡化而再分化。

許多語言的元音分長短,多數語言還保留數量不等的複輔音。複輔音主要有:①鼻音加其他輔音。②喉塞音加其他輔音。③塞音或鼻音加響音。④擦音加其他輔音。複輔音存在簡化、脫落的趨勢。現代漢語基本已無複輔音。藏緬語族有些語言還有鬆緊元音和捲舌元音。

虛詞和詞序是表達文法意義的主要手段。除藏緬語族部分語言外,多數語言的形態變化都不大豐富。除藏緬語族的藏語支語言、景頗語支語言外,一般語言都有豐富的量詞。有豐富的重疊式。較普遍的是形容詞、動詞、量詞的重疊。形容詞重疊大多表示性質狀態的程度加強。量詞重疊大多表示遍指的意思。有些語言名詞、代詞也可重疊,往往表示多數。藏緬語族部分語言人稱代詞重疊構成反身代詞,動詞重疊表示「互動」。有表示句子成分結構關係的助詞。藏緬語族語言往往加在句子成分的後面;漢語、侗臺語、苗瑤語加在體詞性成分前面的稱介詞,加在句子成分後面的稱結構助詞和時態(情貌)助詞。

除藏緬語族有些語言有較多的多音節單純詞外,大多數語言的單純詞是單音節的,有少量雙聲、疊韻的多音節單純詞。合成詞以派生、複合為主。普遍有四音聯綿結構。中國境內漢藏語系中的少數民族語言普遍借用漢語詞。有些語言,如白語、瑤語中漢語借詞占詞彙總數的一半以上。此外,有些語言還從鄰近的民族語言里吸收借詞,如景頗語借用傣語詞,門巴語借用藏語詞,拉珈語借用壯語詞等。

漢藏語系語言的研究很不平衡,其中漢、藏、緬等語言有許多語文學著作,諸如《爾雅》、《方言》、《廣韻》、《授記根本三十頌》、《性入法》等。但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調查研究漢藏語系語言,則始於20世紀以後。中國語言學家從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調查中國境內的漢藏語系語言,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始於5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新發現語言研究叢書》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馬學良主編的《漢藏語概論》(1991)分語族或語支介紹了漢藏語系語言的基本特點。在語言歷史和譜系分類研究方面,不同層次的專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90年代有一大批語族和語系歷史比較研究的著作問世,其中包括王輔世、毛宗武的《苗瑤語古音構擬》,梁敏、張均如的《侗臺語概論》等;丁邦新和孫宏開主持的《漢藏語同源詞研究》已完成了120種漢藏語系語言和方言的詞彙語音數據庫,有20多個子課題已開展了專題研究,《漢藏語同源詞研究》第一、第二卷已經出版。

語言特色

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

很多是孤立語;

有聲調;

單音節詞根佔多數;

有量詞;

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文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但是,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原始漢藏語的語音和文法和嘉絨語相似:沒有明確的聲調系統,有複輔音,有複雜的動詞形態。法國學者奧德里庫爾(Haudricourt)早在1954年發現漢語的聲調是後起的[來源請求],戰國時的漢語沒有聲調,到了南北朝韻尾-s和喉塞音分別演變成去聲和上聲。上古漢語也有複雜的形態,例如:使動的s-前綴:登(端母登韻)上古漢語*təəŋ,增(精母登韻)*s-təəŋ。嘉絨語和藏語裡存在著同樣的s-使動前綴。

按照歷史語言學的定論,聲調的有無、語序(動詞、主語和賓語的相對位置)、音節結構等類型特徵無法支持或者否認語言同源關係的假設,因為這些特徵容易擴散到不同的語系。惟有共同的形態成分(前綴、後綴、中綴、元音交替等)和基本詞彙才能證明這種關係。

範圍和爭議

關於漢藏語系的分類和歸屬問題,學界爭論不休。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族、壯侗語族(或稱侗臺語族、侗泰語族、臺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1970年代以後,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

法國學者沙加爾還提出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有發生學關係,這個理論得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邢公畹的贊同。近來葉尼塞語系也被認為和漢藏語系有關。還有學者認為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有發生學關係。

有少數學者,如克里斯托弗·貝克威思(Christopher Beckwith)和羅伊·安德魯·米勒(Roy Andrew Miller)不承認藏緬語和漢語有發生學關係。

分類歷史

德國學者克拉普羅特(Julius Klaproth)早在1823年就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的基礎詞彙之間有同源關係,而泰語和越南語則不同。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

19世紀流行的分類,一般都是出於人種的考量,例如內森·布朗(Nathan Brown)在1837年提出「印度支那語」的概念,用來表示除阿爾泰語和達羅毗荼語以外的所有東方語言,包括日語和南島語。

「漢藏語」一詞是普祖魯斯基(Jean Przyluski)在1924年提出的,他的分類如下:

藏緬語

漢臺語(這裡的臺語不僅包括現在所說的侗臺語,還包括苗瑤語)

在此基礎上,有人把漢語、侗臺語和苗瑤語分開,這種分類在中國比較流行:

漢語族

藏緬語族

壯侗語族

苗瑤語族

20世紀後期,多數西方學者從漢藏語中排除了侗臺語和苗瑤語,但是保留了漢語和藏緬語的二分法,例如馬蒂索夫(Matisoff)、布拉德利(Bradley 1997)、杜冠名(Thurgood 2003)的分類:

漢語族

藏緬語族

目前有學者不認同這種二分法。更有人認為漢語在漢藏譜系樹的地位可能比較接近藏語,反而漢語和緬甸語或者羌語的關係沒有那麼密切。例如Van Driem(2001)就把漢語和藏語並稱漢藏語族,作為藏緬語系的一個分支。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