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藝術 >

六體書論

2019-09-01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六體書論》,中國早期書法理論著作,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對唐玄宗的奏御之作。六體,分別為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和草書。本文首先提出的是「書者法象也」,說明說法是門藝術,而不是一般記事的文字元號。一個書法家要做到:心,「能妙探於物「;墨,「能曲盡於心」。這樣寫出的字,才可能具有比興之情,幽深之趣,使後人觀之能夠「悉其微旨」各種舒體的特點,不論是「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還是「晨雞踉將而將飛,暮雅聯翩而欲下」都必然是在這個基礎之上而形成,而體現的。

文中也提到「古質今文,世賤質而貴文「的問題。他以經和緯的關係,枝乾和花葉的關係作比喻,比較形象地說明瞭質和文的關係:還是文質彬彬的好。

作者也不否定一個書法家又「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的獨創性;但也指出,不能忽視繼承,創新並不容易。

《六體書論》是張懷瓘作為翰林書待詔時的一篇奏御之作。作者首先簡述了六體書的源流;接著便對歷史上的書法名家進行了評述,作者認為「若乃無所不通,獨質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則逸少為最。」其緣由幾乎和孫過庭所言無差,即「所以然者,古質今文,世賤質二貴文。」但張氏認為,「質者如經,文者如緯,若鍾,張為枝幹,二王為華葉」因此,「識者必考之古,乃先其質而後其文」故學習書法,「學真者不可不兼鍾,學草者不可不兼張,此皆書之骨葉。如不參二家之法,欲求于妙,不亦難乎」!當然,如果作為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家,「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則又另當別論,否則「探諸家之美,況不理其祖先乎」!很顯然,張氏所持的學書觀是一種求其根本,探其本原的做法,所謂沿波討源,雖幽必現,故知子孫,必要知其祖。所以他對學習「不習古本」提出了批評,在張氏看來,「今不逮古,理在不疑。如學文章,只讀今人篇什,不涉經籍,豈或偉器」。

關於人之天性與學書的關係,張氏作了十分精闢的論述,提出了「順其情則業成,違其衷則功棄」的觀點。

關於指實掌虛的執筆法張氏業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並強調學書首當學法——「是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因此,張氏請求皇上「每季只見一兩度,悉召諸王,遍示古蹟」,以便「商榷諸家工拙」,「開悟心靈」,「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同時提出了學習書法要「順其性,得其法」的重要主張。

《六體書論》敘述各書體源流,評論各體體勢特點,頗精要。然作者在每一書體之後,對一些名書法家排列名次,頗有牽強不倫不類之處,似乎不足為訓。

  • 責編:admin
0

閱覽: